動遷勞動模範先進實際材料

隨著城市建設和舊區改造,老工廠和舊房屋被成片推倒,城市變成了大工地,在工地上忙碌的勞動大軍中,不時閃現出一個健壯敦實的身影——那就是王力。

王力1968年分配到上海的房管所工作,從工人到大組長、副所長,從修繕科長到靜安區建設管理局局長助理、住宅辦副主任,1994年起任上海市宏成城市建設開發公司總經理,1999年起任靜安區建設委員會副主任。自1993年以來,王力負責重大工程的動遷和施工協調工作。他先後任靜安區成都路高架工程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靜安區延安路高架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兼辦公室主任,負責成都路高架、延安路高架的建設。王力曾是上海市總工會職業道德先進個人、上海市延安路高架工程動遷明星等,先後6次被評為“上海市重點工程建設立功競賽建設功臣”,被評為“2001——2003年上海市勞動模範”,並於近日榮獲~年度上海市建設功臣稱號。

王力一直在靜安區建設系統工作,他熟悉區裡的每一條馬路和弄堂,對區內各種房屋的結構和設施了如指掌,對老百姓的生活居住質量牽腸掛肚。靜安區雖說地處上海市中心,喧鬧繁華,車水馬龍,高樓林立,但高樓的背後曾是一片又一片的舊廠房、棚戶區和舊街坊。弄堂里到處橫著竹竿,“萬國旗”在頭頂飄蕩,冷不妨會撞見馬桶和冒著濃煙的煤爐,衛生間和廚房是合用的,遠處是工廠的嘈雜和塵埃,所謂的“上只角”被擁擠和骯髒充斥,人們在翹首企盼中迎來了始於上世紀80年代的城市大規模動遷。拔地而起的幢幢新樓,重現海派建築文化的風韻,捷運和高架路橋帶來了便捷和發達,城市生機盎然。在這些年的動遷工作實踐中,王力深切體會到,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的條件下,這種涉及到250萬人的大規模動遷工作才能平穩進行,這種蓬蓬勃勃的城市建設才能高速度地順利展開。

根據級差地租的原理,地段優劣和面積大小的積是相當的,但不容忽視動遷者在搬向遙遠的郊外,住上寬敞明亮居室的同時,他們離開了自己的家園,割捨了一份寶貴的情感,而且他們還要克服就醫、教育、交通等一大堆日常問題。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環境幽雅的現代化中心城區的建設是以大批動遷者的奉獻為基礎的。王力動情地說,“沒有他們,也就沒有今天的變化,他們見證著城市的歷史。”

王力先後負責動遷了16000多戶居民,按期平穩地完成了新閘路、威海路、長寧路、昌平路、昌化路、陝西北路的拓寬;小莘莊、西斯文里、靜安寺老街等危舊房改造;香港招商局、香港利星行和九龍倉土地批租地塊;還有教育地塊、少年宮地塊、延中大型綠地等十幾個地塊的前期動拆遷工作。他迎難而上,堅韌不拔,每一處工地都留下他艱辛的足跡。每天從家走到工地再到辦公室,在早晚的行程中他了解工作的進展,傾聽百姓的呼聲。每一次他都要經過翔實的調查分析,提出方案和步驟,力求老百姓滿意,實現最大的社會效益,改善投資環境和生活環境。動遷得以消滅陋室,但這並不意外著把貧窮趕向了郊外,舊房成套改造就是把文化的根和歷史的源留祝

在2002年靜安區新一輪舊區改造中,王力再次肩負起“東八塊”舊區改造基地動遷副總指揮的重任。2003年5月“東八塊”成了全市動遷的焦點,也成了新聞媒體的敏感題材,房價的迅猛攀升給動遷帶來了更大的難度。面對錯綜複雜的情況,他一次次與上訪居民談話,一次次與街道、警署、居委會座談,苦口婆心地化解矛盾。他語重心長地說,思想工作不是萬能的,但離開思想工作是萬萬不能的。動遷要從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發,多為老百姓著想,每家每戶情況不一,應分別做工作,只有把道理說透了,把帳算明了,才能多一份溝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在工作承受壓力、情緒低潮時周圍人給予他最樸實的關懷和信任。流傳著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一個動遷戶居民從郊外騎了很長時間的腳踏車到了靜安區,找遍工地和辦公室,為的就是看他一眼,他說:“動遷工作離不開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