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離休幹部同志

xxx同志是xxx區離休幹部,他是一位具有五十多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員。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經歷過解放戰爭多次戰役。新中國成立後,積極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關心支持國家改革開放和環保事業的發展。幾十年來,他始終自覺地堅持學習理論,學習政治、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和黨中央保持一致。每逢重大的紀念日,他都會有所“作為”。國慶50周年他抄錄了一首“相逢五十華誕”以示慶賀;“皖南事變”60周年紀念日,他抒發情感告慰昔日的戰友;香港回歸祖國,他籌資收集了大量書報雜誌,為他人講解香港的榮辱歷史;xx大召開期間,他每天在電視機前收看現場轉播,還在病床上同室的病友們寄發自己的情思,表示對黨和社會主義祖國無比的熱愛和忠誠,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擁護和支持。建黨八十周年,他不顧年高體弱,認真構思、查找資料,積極宣傳黨從一大到xx大八十年間的巨大發展和變化,以這種獨特的方式重溫黨的歷史並對後代進行黨史教育。

特殊黨費表深情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黨的76歲生日,一個特殊的日子。他提前繳納了五年黨費。隨著這筆黨費,他還賦詩一首:百年滄桑/百年期盼/九七回歸/全民歡慶/年過七旬/適逢盛事/為表寸心/交上黨費/以致慶賀。表達了他對黨對祖國的深厚感情,表達了他對香港回歸的由衷高興。他說“那些為祖國統一事業而犧牲的老戰友們,他們沒能看到今天,我要以這種方式告慰他們,讓他們也為黨和祖國感到高興”。他多交黨費向黨多盡義務是一貫的,幾十年如一日。這些黨費反映了他深厚的組織觀念,反映了一個老共產黨員對黨的忠誠。它折射出一名老共產黨員的風采。他有一句話:“黨的事業成功了,我們的一切也就有了”。在他心目中,黨的事業高於一切,黨的利益高於一切。

艱苦樸素樂助人

他生活十分儉樸,曾去過他家的同志,看到的“沙發”是一張罩著舊軍毯的藤椅,硬板床上的被面是解放時期買的,上面既有軍人的粗針大線,又有夫人的精細手工。一台舊電視機已用了十五年,還一張舊書桌,既是書桌也是飯桌。他的生活卻如此簡樸。只要舊的還能用,他們就不買新的。當時他家要供養兩位老人、個孩子。一家口僅靠他夫妻二人的工資生活,可想而知,他們的生活不會很寬裕。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還時常把節省下來的錢寄給江蘇、安徽、福建等曾經戰鬥過的貧窮老區。在單位,他始終以一名普通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有一次他到外地考察工作,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生活艱苦。他堅決辭掉大賓館的房間,硬是住進了一個小招待所里。他對待自己盡乎苛刻,對別人卻是慷慨熱情。和他在一起工作過的許多同志,都從錢、糧、衣、物上得到過他的資助。而那時人們經常能看到,他的孩子們上學時,穿的也是打著補丁的舊衣服,手裡拿的是蘸水筆和盛著墨水的小藥瓶,

光榮傳統代代傳

在他家客廳的牆上,醒目的貼著一幅國旗和一幅中國地圖。他們家已形成了一個特別的傳統:每逢黨和祖國具有重大意義的日子裡,他家裡總是充滿著一種特別莊嚴的氣氛。這是他及兒孫們親手營造的。他總是借著這些機會對兒孫們進行愛國愛黨教育。97香港回歸,正值黨的生日,在期盼中,他又啟發兒孫們,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迎接這一天的到來。他讓孩子們看看香港的歷史,並用自己的經歷來教育他們。他非常注意教育孩子們要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同時也在生活上、工作上嚴格要求他們。從小,他的孩子們就學會了自立自強,從不打父母的招牌恃權仗勢。相反,他們必須以幹部子女自律。孩子們個個愛崗敬業,盡職盡責,工作出色。在生活上,在他們夫妻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下,孩子們也都養成了艱苦樸素的作風。生長於軍人家庭的孩子們,沒有嬌寵,沒有放任,有的只是勤勤懇懇,正值善良,艱苦樸素的作風。他不僅對自己子女嚴格要求,他也非常關心青年一代的成長,尤其注重對他們的政治思想教育。他在參加每年的“七一”機關黨員大會時,常常講革命史講黨史,告誡青年職工要刻苦學習,努力工作,珍惜青春,多做貢獻。他以自己的革命經歷來勉勵幹部職工們,努力走一條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的人生道路,多為黨為人民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