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幹部先進個人事跡材料

“廖老,一條腿,一身的傷病,現在出院子都困難……

”5月10日,細雨霏霏。記者一大早就趕到××市民政局打聽××老人的近況。

花白的頭髮,戴著眼鏡,微胖,穿著簡樸,但乾淨整齊,端坐在簡陋的客廳看報紙……記者隨××市民政局副書記、副局長孟祥群等走進××市供銷社××老人的家。

大家道明來意並談及晚年生活,“主要靠讀報、看電視、學檔案打發時間。”廖老樂呵呵地說。順著這個話題聊,大家發現廖老很關心當前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對科學發展有著獨到的見解。

“科學發展實幹精神不能丟”

“我特別想多活幾年,好好看一看祖國的發展,也在發展中跟著討好。”老人感慨地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國家的快速發展讓他們享受到了很多發展的實惠。“現在,我每個月退休金加傷殘補助金、護理費有3000多元,醫療費據實全額報銷,老伴也有700多元的退休金,晚年生活比較寬裕,這得益於國家的發展。”廖老對“發展是第一要義”有直觀的感受。他說,過去,每個月只有幾十元的補助金和護理費,XX年以來國家取消了城市、農村傷殘補助界限,上調了護理費標準,他和老伴都拿上了“雙份工資”,每個月多了1000多元收入。“發展確實要講科學,過去我們蠻幹、死乾,搞了不少違背自然規律的事,不僅沒有發展,甚至走了回頭路。”廖老用“大躍進”年代的“大辦鋼鐵”、“毀林造田”等慘痛教訓提醒大家要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之路。“過去我們只知道苦幹,今天的科學發展更講究巧幹。但是再怎么巧幹,實幹精神不能丟。”廖老認為現在一些黨員幹部的工作作風不夠紮實。“過去縣委書記、縣長騎腳踏車下鄉,我們縣供銷社主任走著下鄉,在農民家裡同吃同住同勞動一搞半個月。現在的幹部坐小車下鄉,早上出發晚上回,很多都只在鄉政府打一圈,連農民的面都沒有見到。”廖老說,新時期倡導苦幹精神十分必要。

接著,應大家請求,廖老娓娓講述了當年浴血戰鬥的經歷和激情工作的歲月。

“我一條腿換戰友一條命,值”

“我參軍前在××紅花套集鎮上做文具生意,熱心公益活動,很受民眾擁戴,1950年、1951年、1952年,連續3年當選為全縣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2年9月,××回響黨和國家號召,拋下生意,撇下妻子和不到半歲的女兒,帶頭報名加入抗美援朝大軍。“可能是我讀過書,人也比較機靈,入朝後,團里安排我當了一名徒步通信兵。”1952年11月底,××隨大部隊入朝時,上甘嶺戰役剛剛結束,他所在的團奉命駐紮在上甘嶺附近的五聖山。當地敵我雙方小部隊活動頻繁,前沿陣地敵人炮火封鎖十分嚴密。××往返於指揮部和前沿陣地之間,經常在鬼門關穿行,靠機智和小心一次次漂亮地完成了任務。

1953年5月,山上堆著積雪,冰凍的路面很滑,一天傍晚天變黑的時候,××送一名戰鬥英雄從團部趕往前沿陣地。為了保護戰鬥英雄,他走在前面探路。“哎呀,唉喲!”經過敵人炮火封鎖線時,他發現一位負傷的戰友躺在雪地里。敵人的炮火隨時可能從天而降,他來不及思考,立即把負傷的戰友背到安全地帶。當他返回來接戰鬥英雄再次穿越封鎖線時,敵人的炮彈在他身邊炸響了,他的右腿不知去向……

“犧牲了那么多戰友,我只失去了一條腿,卻換了戰友一條命,划得來。”當大家說如果他當時不親自救那位負傷的戰友,而是找衛生隊來救就不會負傷時,他堅定地說,“戰場上沒有如果,我負傷很光榮,沒有犧牲很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