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局技術人員先進典型事跡

路,在人生的旅途中,有的平坦,有的曲折,有的鋪滿了錦繡,有的卻荊棘叢生。在傳說中**的故鄉,人們記住了一位十五年如一日將自己的青春汗水奉獻給為了綠化事業不懈追求的人。**家鄉人民的心中牢牢地記著她的名字——李**,**市林業局一名普普通通的女技術人員。

**長大的**和許多女孩子一樣,小的時候就愛上了綠的草、紅的花,心裡總編織著一個美好的夢。於是,帶著夢想,她報考了東北林業大學。1993年7月,她從東北林業大學林學專業畢業,帶著五彩斑斕的青春之夢,被分配到家鄉林業局下屬的林木種苗站工作,從此開始了自己為綠色而奮鬥的人生旅程。 

(!)

從事林業工作並沒有她想像得那么浪漫和美妙,雖然看到工作成果時會讓大家感到綠色的漂亮,但真乾起工作來還真是枯燥和艱苦,但**通過幾年的學習還是有著充分的思想預備的。一到單位,**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雖然當時大學生在這裡還比較少,但她卻沒有大學生常有的那些自視清高。作為市林業局第一位學專業的本科生,她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虛心向老同志學習,認真指導全市育苗。引進了107楊並在全市推廣,廣泛栽植套用於通道綠化、農田林網、退耕還林等綠化工程,取得了很好的生態效益。幾年來,她還籌建了**省林木採種基地建設項目—**市刺槐採種基地1000餘畝,爭取到國家總投資104萬元。 

從事林業工作是辛勞的。在1997年全省的滅荒調查中,新婚不久的她一下鄉就是兩個月。那時路況差,交通不便,也沒有交通工具,下鄉全憑兩條腿。正值六七月份,炎炎酷暑,連動物都懶得出來。**作為一個女同志,二十出頭,正值青春年華、梳洗妝扮的年齡,可她,為了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卻得天天穿著球鞋、運動服,戴著草帽,拿著圖紙在烈日下翻山越嶺,調查記錄,任憑汗水流在臉上、背上。一天下來滿身的汗味,嚇得她都不敢往人多的地方去。為了能弄清整個地形地貌,哪裡山高她就往哪裡爬,哪裡溝深就往哪裡下。林密荊深,無路可走,她只得四肢著地,就著荊棘跟部往出去鑽。為了測量更加精確,她背著儀器爬山頭、攀懸崖,在平均海拔1500多米的山頭上,上上下下,反覆測量,手上、臂上、腳上甚至臉上都留下了道道被荊棘劃破的血痕;為了儘快完成任務,晚上她就乾脆住在民眾家裡,在煤油燈下繪圖、設計、記錄,早上5點多就又起床上山。餓了,啃一口乾饃,渴了,喝一口泉水。兩個多月下來,臉上、脖子上、胳膊上,凡是暴露在外的皮膚,都被紫外線灼得脫了幾層皮,曬得斑斑點點。調查結束時,她所包的兩個鄉鎮的民眾知道她名字的不多,但都聽說過一個“林黑子”。時隔5年,這兩個鄉鎮的新任林站站長見到李**同志後,還驚奇地說:“原來你就是李**?!光知道李**就是“林黑子”,我們還以為是個男同志呢!” 她說:“林業工作雖然辛勞,但辛勞是一種磨鍊,辛勞中,我體驗到了人生的真趣;辛勞中,我鍛鍊了自己的能力;辛勞中,我充實了奉獻的人生。所以工作雖然辛勞,但我的心不苦。我為這份辛勞而驕傲!” 

林業工作是光榮的。XX年,**市被列為全省僅有的四家退耕還林試點示範單位之一。由於退耕還林是新生事物,無經驗可循,也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作,系統龐大,牽涉面廣,迫切需要業務精、責任心強、能吃苦耐勞的同志。**同志理所當然作為最佳技術骨幹人選,被抽調到市退耕辦工作。為了高標準、高質量完成每年的計畫指標,她親自到生產一線,走訪農戶,認真調查研究,科學規劃設計,把握了第一手資料。為了做到“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她精心而又慎重地幫助民眾選擇林種和樹種,根據適地適樹的原則,採取林草、林藥、林苗、林果一體化間作模式,使長遠效益與短期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倍受廣大農戶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