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學雷鋒志願者活動事跡材料

長沙市天心區城南路街道白沙井社區地處長沙市中心商業區,東臨芙蓉中路,南至勞動西路,西臨白沙中路,北至城南中路,占地面積0.8平方公里,有居民樓59棟,常住居民2552戶,6742人,轄區單位28家,沿街門店105個。社區黨總支有直管黨員87名,社區黨建聯繫分會黨員人數達361人。長沙市學雷鋒十佳先進集體。

自社區居委會組建以來,社區充分利用 “五老”人員的人力資源優勢,發揮黨員在社區建設中的先進性作用,不間斷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學雷鋒志願者活動。

一、長期開展“保護環境,愛我古井”的學雷鋒活動。

在社區西南隅,有一處地域小名聲大的白沙古井。白沙古井孕育了一種道德精神,綿延不絕,於斯為盛。白沙古井雖說不是世外桃源,卻形成了一種遠離世俗的氛圍,一種能陶冶人們道德情操的獨特環境。這種氛圍得益於社區長期開展“保護環境,愛我古井”的學雷鋒活動。這支學雷鋒的隊伍中,有社區黨員、樓棟組長、轄區單位幹部、解放軍95333部隊官兵、省武警總隊官兵、黃興國小教師和少先隊員、社區工作人員等,大家一直堅持每月1~2次的愛井護井的活動,人們到了白沙古井,猶如感受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道德浸染:心靈變得純潔了,行為變得文明了,人與人之間變得熱情友善了。白沙古井周圍並沒有環衛工人負責打掃,然而平日裡很少見到垃圾髒物。這都是是因為社區的學雷鋒志願者,自覺地、義務地維護白沙古井的環境衛生,如果有遊人或居民在古井公園內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攀折花木、踐踏草坪,學雷鋒志願者必定出面制止。《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設要“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而“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是“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社會公德”的這些內容,在社區學雷鋒志願者身上,得到了生動、具體的體現。

二、常年開展學雷鋒志願者“一對一”扶貧幫困活動。

學雷鋒志願者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對低保特困戶、下崗失業家庭困難學生開展了一系列的“一對一”扶貧幫困活動。從幫助困難學生、到幫助孤寡老人,學雷鋒志願者們從簡單的做一件好事到成為傳播精神文明、宏揚先進文化的先進代表。在活動中,先進群體和模範人物層出不窮、不斷湧現。志願者們都能夠按照社區學雷鋒活動的總體要求認真開展活動,組織周密,形式多樣,在社區的每一個角落經常能看到志願者們的身影。例如社區困難黨員楊利宜,兒子兒媳都下崗,兒媳患了嚴重的甲亢病,在國小讀書的孫子又不幸患上了慢性腎炎,需要長期服藥治療,她自己每月的工資不過四百來元,兒子在外給人幫工,收入又不穩定,社區黨總支書記黃英得知她的家庭困難後,主動上門噓寒問暖,與她結為“一對一”幫扶對子,多次對她的家庭進行資助;楊利宜本人也是學雷鋒志願者,她不顧自己年近七旬的年紀,自覺擔任社區居民宿舍的看門守棟員,每天都把宿舍的空坪隙地打掃得乾乾淨淨,一年365天風雨無阻,還義務照顧樓上癱瘓的獨居老人楊俊,幫助他訂報送報、倒垃圾、送熱水,楊俊過意不去,要酬謝她,她對老人說:“我是一名學雷鋒志願者,雖然生活並不富裕,但我願意象一支蠟燭一樣,在我力所能及的時候燃燒自己,讓雷鋒精神的光芒照亮我的餘生”。

三、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充分體現雷鋒精神。

我們社區的學雷鋒志願者中,其中“五老”成員占了三分之一,由於他們都是政治素質高、熱心社區公益事業的老幹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範,一直在社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發揮著他們的重要作用。例如社區離休老幹部徐克同志,不遺余力為延安精神進社區、進學校無私奉獻,他每年都義務組織省延安精神研究會的老同志到社區市民學校和黃興國小開展未成年人革命傳統教育演講、帶領孩子們開展學雷鋒活動,並自費購買《南泥灣小故事》系列圖書送給社區圖書館和黃興國小學生,還牽頭為社區關協募集青少年教育活動資金慷慨解囊,他自己家裡有一個孩子患嚴重的心臟病,一個孩子下崗,一個孩子失業,但他很少對人提起,孩子們的經濟困難都是他幫助解決,自己過得非常簡樸,和老伴在單獨家時,都是自己擀麵條、烙餅、喝粥;社區離休老幹部張子光,是一位年過八旬祖籍山西太原的老八路軍戰士,他則數年如一日,在學校附近義務保潔,撿拾白色垃圾,在社區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動中,多次宣講雷鋒精神、太行精神,使社區青少年大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