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無菸日背景詳解

對世界無菸日背景你了解多少呢,看看下文吧!

世界無菸日百科名片5月31日是“世界無菸日(world no-tobacco day),”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範圍內已有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證實,吸菸是導致肺癌的首要危險因素。為了引起國際社會對菸草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視,世界衛生組織1987年11月建議將每年的4月7日定為“世界無菸日”,並於1988年開始執行。自1989年起,世界無菸日改為每年的5月31日。目錄[隱藏] 世界無菸日由來世界無菸日主題世界無菸日相關創建無煙學校“無煙奧運”活動吸菸的危害世界無菸日綜述 [編輯本段]世界無菸日由來菸草是生長在南美洲的一種野生植物,最初印第安人將菸葉口嚼或做成捲菸燃燒吸吮。菸草在全球盛行了200多年,直到20世紀,人類才開始認識到菸草對人類的危害。1977年,美國癌腫協會首先提出了控制吸菸的一種宣傳教育方式——無菸日。這天,在美國全國範圍內進行“吸菸危害健康”的宣傳,勸阻吸菸者在當天不吸菸,商店停售菸草製品一天。美國把每年11月第3周的星期四定為本國的無菸日。以後,英國、馬來西亞、中國等國家和地區也相繼制定了無菸日。1987年11月,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將每年的4月7日定為“世界無菸日”,並於1988年開始執行。但因4月7日是世界衛生組織成立的紀念日,每年的這一天,世界衛生組織都要提出一項保健要求的主題。為了不干擾其衛生主題的提出,世界衛生組織決定從1989年起將每年的5月31日定為世界無菸日,中國也將該日作為中國的無菸日。[編輯本段]世界無菸日主題1988年:要菸草還是要健康,請您選擇 。1989年:婦女與菸草1990年:青少年不要吸菸1991年:在公共場所和公共運輸工具上不吸菸1992年:工作場所不吸菸1993年:衛生部門和衛生工作者反對吸菸1994年;大眾傳播媒介宣傳反對吸菸1995年:菸草與經濟1996年:無煙的文體活動1997年:聯合國和有關機構反對吸菸1998年:在無菸草環境中成長1999年:戒菸。口號是“放棄香菸” xx年:不要利用文體活動促銷菸草 口號“吸菸有害勿受誘惑” xx年:清潔空氣,拒吸二手菸xx年:無煙體育—清潔的比賽xx年:無菸草影視及時尚行動xx年:控制吸菸,減少貧困xx年5月31日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起的第十七個世界無菸日,主題是“控制吸菸,減少貧困”。菸草危害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是人類健康所面臨的最大的然而又是可以預防的危險因素。目前全球共有11億吸菸者,每年導致近500萬例可以預防的死亡。who強調指出,全球菸草種植、加工和消費消耗了自然資源,加劇了貧困。xx年:衛生工作者與控煙xx年:菸草吞噬生命xx年:創建無菸環境,旨在提醒公眾認識菸草煙霧對被動吸菸者和環境的危害。xx年:無煙青少年[口號:禁止菸草廣告和促銷,確保無煙青春好年華。] xx年:菸草健康警示。[口號:“圖形警示揭露煙害真相”][1][2][3][4] [編輯本段]世界無菸日相關香菸中含有1400多種成分。吸菸時產生煙霧裡有40多種致癌物質,還有十多種會促進癌發展的物質,其中對人體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和多種其它金屬化合物。一支煙所含的尼古丁就足以殺死一隻小白鼠。香菸煙霧中大量的一氧化碳同血紅蛋白的結合能力比氧大240~300倍,嚴重地削弱了紅細胞的攜氧能力,因此,吸菸使血液凝結加快,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中風、心肌缺氧等心血管疾病。更為嚴重的是,吸菸者還嚴重妨礙他人健康。研究結果表明,吸菸者吸菸時對旁人的危害比對他自己還大。當一支煙被點燃,並被一口一口地吸入體內時,你可知道一襲白衣的“妖精”正順著你的呼吸道,慢慢地開始了它的這場身體掠奪之戰。??男性:菸草中尼古丁有抑制性激素分泌及殺傷精子的作用。同時菸草毒素可阻礙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大大降低了婦女的受孕機會。??女性:菸草更易影響生理,會出現月經紊亂、流產、絕經提前等症狀,並使絕經後的骨質疏鬆症狀更加嚴重。菸草問題已經越來越為世界各國所關注。xx年5月21日,在日內瓦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 上,世界衛生組織192個成員國一致通過了第一個限制菸草的全球性條約——《菸草控制框架公約》。《公約》要求各國至少應該以法律形式禁止誤導性的菸草廣告,禁止或限制菸草商贊助的國際活動和菸草促銷活動,鎮壓菸草走私,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香菸,在香菸盒上用30%至50%的面積標明“吸菸危害健康”的警示,以及禁止使用“低焦油”、“清淡型”之類欺騙性詞語。全世界每年死於吸菸及其相關疾病的人數達490萬。有資料表明,長期吸菸者的肺癌發病率比不吸菸者高10倍至20倍,喉癌發病率高6至10倍,冠心病發病率高2至3倍,循環系統發病率高3倍,氣管類發病率高2至8倍。被動吸菸的危害更大,每天平均1小時的被動吸菸就足以破壞動脈血管。一些與吸菸者共同生活的女性,患肺癌的幾率比常人多出6倍。據《光明日報》xx年12月12日報導,全球11億菸民中,中國有3.5億,15歲以上人群吸菸率達31.1%。目前全球吸菸人數約為11億,估計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13億至17億。現在每年死於吸菸及其相關疾病的人數達490萬,每年支出的醫療費和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xx億美元。菸草造成人的死亡和人患疾病的數量有據可查,但是它在導致貧困增長方面的作用卻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全世界有75%的吸菸者分布在開發中國家,他們用於購買香菸的家庭開支通常非常高,浪費了本該用於營養、教育等必須開支的有限家庭資源。菸草種植還危害環境。菸草作物攫取土壤營養,所使用的化肥和殺蟲劑造成污染,烤菸需大量消耗森林資源等。最新研究表明,各菸草種植國近5%的森林砍伐與菸草加工有關。有關醫學研究表明,吸菸是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種疾患的行為危害因素,吸菸已成為繼高血壓之後的第二號全球殺手。據統計,全球每年有500萬人死於與吸菸有關的疾病,如果不加控制,這一數字到2024年時將達到1000萬。有資料表明,長期吸菸者的肺癌發病率比不吸菸者高10倍至20倍,喉癌發病率高6至10倍,冠心病發病率高2至3倍,循環系統發病率高3倍,氣管類發病率高2至8倍。被動吸菸的危害更大,每天平均1小時的被動吸菸就足以破壞動脈血管。一些與吸菸者共同生活的女性,患肺癌的幾率比常人多出6倍。目前全球有13億菸民,其中9億人在開發中國家。吸菸者的人數,特別是青少年菸民的數量越來越多。中國約有3.5億吸菸者。xx年,中國男性吸菸率為66%,女性吸菸率為3.08%。中國菸民正趨於低齡化,青少年吸菸人數高達5000萬 。與1984年相比,xx年開始吸菸的年齡提前了4-5歲,其中男性由22歲降至18歲,女性由25歲降至20歲。分別於1984年、1996年和xx年進行的三次全國吸菸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青少年的吸菸率呈上升趨勢,目前中國青少年吸菸人數高達5000萬。中國是菸草生產和消費大國,生產和消費均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目前,中國約有3.5億吸菸者。xx年,中國男性吸菸率為66%,女性吸菸率為3.08%。與1996年相比,儘管吸菸率略有下降,但是隨著中國總人口的增加,吸菸人數仍然增加了3000萬。調查還顯示,在中國被動吸菸的主要受害者是婦女和兒童,儘管她們自己並不吸菸,但經常在家庭、公共場所遭受他人吸菸的危害。55%的15歲以上女性每天都遭受被動吸菸的危害。兒童由於缺乏自我保護能力,被動吸菸情況更為嚴重。據衛生部疾病控制局副局長孔靈芝介紹,吸菸是造成多種慢性病的重要因素之一。30%的癌症由吸菸引起xx年中國由吸菸導致的死亡人數近100萬,超過愛滋病、結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殺死亡人數的總和,占全部死亡人數的12%。如不採取控制措施,預計到2024年,該比例將上升至33%,死亡人數將達到200萬,其中有一半人將在35歲至64歲間死亡。雖然菸草業一直聲稱這個行業能夠帶來就業和稅收,對世界經濟有很大貢獻,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菸草業對經濟的貢獻遠遠不夠抵消它對家庭開支、公共健康、環境和國民經濟等所造成的損失。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將菸草流行作為全球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列入重點控制領域。xx年5月,在日內瓦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上,世界衛生組織192個成員國一致通過了第一個限制菸草的全球性條約——《菸草控制框架公約》,為在全球控制菸草危害,共同維護人類健康提供了法律框架。控制菸草危害是一個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的公共衛生問題。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創建無菸環境”,也是在告訴公眾,吸菸和被動吸菸是人類健康所面臨的最大的但又是可以預防的危險因素,公眾都有索取享有沒有菸草煙霧污染的清潔空氣的權利。只有“創建並享有100%無菸環境”,才能更好地保護人們免受菸草煙霧的危害。xx年2月發布的《世界衛生組織全球菸草流行報告》顯示,菸草是人類健康所面臨的最大且又可以預防的危險因素,也是按其生產說明使用卻導致高達50%吸食者死亡的唯一消費品。20世紀菸草流行導致全球1億人死亡,如果各國政府不採取有力措施,這個數字將在21世紀變成10億,而且80%發生在開發中國家。全世界只有5%的人生活在完全禁止菸草廣告、促銷和贊助的國家,10億青少年中的85%生活在開發中國家。菸草業的廣告和促銷活動,能誘惑青少年吸菸。青少年一旦嘗試了菸草這一高度成癮的產品,很容易造成終身菸草依賴。廣泛禁止菸草廣告和促銷,杜絕菸草行業對任何賽事或活動的贊助,是保護青少年不受菸草危害的最有效途徑之一。中國有3億多人吸菸,約占全球吸菸總人數的三分之一。xx年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15歲以上男女學生的現在吸菸率分別為22.4%和3.9%。xx年,男性教師吸菸率高達48.4%,既給兒童青少年造成了不良影響,又為學校控煙工作增加了難度。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係千家萬戶的幸福。兒童、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為進一步做好控煙履約工作,提高全社會對吸菸危害的認識,保護未成年人。

上文是世界無菸日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