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黨的十7大徵文

迎接中共十七大:發展中國,繁榮中國,富強中國 各村成立的民眾工作站、社情民意室、法律服務室,效果怎么樣?西關村和劉老莊的文化大院怎樣才能吸引更多民眾參與?晏莊、劉埠口打的兩口深水井水質是否符合環保標準……這段時間,河南省沈丘縣老城鎮黨委書記劉貢獻“心事重重”。這位鄉鎮黨委書記思考的這些問題,是當前經濟社會中的熱點,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關鍵階段需要著力破解的現實難題。改革開放29年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隨著改革的深化、開放的擴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的許多深層次矛盾不斷凸顯。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科學謀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回答了如何發展中國、繁榮中國、富強中國的重大課題。社會建設使人民生活更和諧“回顧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歷程,一個顯著特點是,黨和政府將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表示。從最初的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到發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體”,再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不是簡單的增加,而是認識上的飛躍。“社會建設與廣大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連,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地體現到改善民生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說。民心所向,國運所系。近年來,黨和政府以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優先發展教育,實施擴大就業戰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逐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完善社會管理,維護公平正義,社會建設取得全面進步,在重大民生問題上發生了明顯變化。就業是民生之本。黨和政府在保持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協調發展的同時,還千方百計創造就業崗位,促進就業再就業。XX年至XX年,全國年平均新增城鎮就業人員近1000萬人。教育是民生之基。為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上好學,全國農村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國家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農村1.5億中小學生家庭經濟負擔普遍減輕。醫療是民生之需。今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範圍擴大到全國80%以上的縣(市、區)。到2010年,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覆蓋農村居民。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開始試點,這項制度將惠及兩億多城鎮居民…… 人們期待著,即將召開的黨的十七大對加快推進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作出新的戰略部署。民主政治建設使人民更好地當家作主“依法行政心裡有底,拍腦門決策後患無窮。”黑龍江省蘭西縣縣委書記楊文波說。以往那種頗為盛行的“決策前拍腦袋、決策中拍胸脯、出了問題拍屁股”的“三拍決策”行為,現在正逐漸被集體決策制度、專家諮詢論證和聽取民意制度所取代。“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隨著整個改革發展進程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重大成果。”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部教授汪玉凱表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十六大以來,黨的自身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無論是《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還是《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都對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中國共產黨是當代中國的執政黨,沒有黨內的民主,中國目前的民主就是一句空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認為。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報告工作;以更大差額選舉出十七大全國代表;全國省及市、縣、鄉四級黨委換屆工作中既注重民意基礎,又注重提名人選的一貫表現…… “通過黨務公開、擴大黨內民主,推動全社會的民主,是推進中國民主的現實道路。”俞可平說。最新統計顯示,從XX年3月到今年6月,國務院向全國人大提交法律議案29件、制定或修訂行政法規122件。在大量法規的字裡行間,頻頻閃現民眾參與的智慧光芒。“政府的管理方式,也正在努力實現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向注重依靠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轉變。”汪玉凱說。與之相適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繼續得到堅持和完善。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徐顯明說:“只要遵循這一基本方針,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法制化、規範化,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 文化建設凝聚億萬民心凡人善舉,至真至美。最近一段時間,在全國道德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