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十七大報告關鍵字:社會和諧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經過多年來黨的理論探索,“社會和諧”已經成為全黨的一項重要共識。

從黨的十六大提出“社會更加和諧”的發展要求,到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到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到十七大報告,“社會和諧”或“和諧社會”的提法隨處可見,從中可以清晰看到,這些年來黨對於社會和諧的認識正在不斷深化。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和諧與科學發展是內在統一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只有擁有更為強大的物質力量,才能夠更好地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反過來,只有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社會實現較大程度的和諧,才能更好地調動最廣大人民民眾一起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推動科學發展。

社會和諧是更高層次上的民主法治。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物質財富的增長固然重要,建立和維護一套穩定和公平的規則同樣重要。在和諧社會的總要求中,首要的便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這實際上就是要求我們必須將和諧社會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堅實基礎之上。實踐表明,完全忽視對個人利益的合法保障,只會帶來社會財富增長機制的萎縮,最後必然會損害社會的真正和諧。因此,十七大報告旗幟鮮明地提出,要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而要真正實現“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就必須大力加強法治保障。

社會和諧也是更高層次上的公平正義。眾所周知,由於社會成員存在能力稟賦上的差異,由於市場規則難免存在不嚴密的地方,我國發展的同時,也逐漸出現了城鄉差別、地區差別和貧富擴大等現象。黨中央敏銳地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包括:優先發展教育,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等等。報告回答了當前百姓最關心的民生問題,推動了社會的公平正義,必將有助於調動最廣大人民民眾投身和諧社會建設的積極性。

(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副教授、博士劉哲昕)

作者:劉哲昕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