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工程專業自來水廠認識實習報告範文

環境工程認識實習報告

首先,我們來到了從屬福州市西區自來水廠的污泥乾化廠。福州市西區自來水廠承擔著福州市西區的供水任務,每天供水400萬噸。這家污泥乾化廠的工作目的是處理自來水廠排出的污泥。在老師的講解下,我們了解到,在制定處理方案時要根據處理對象的性質和處理目標的不同來制定出不同的治理方案。在處理這些污泥時,我們首先是要降低污泥的流動性,也就是降低它的含水率,使之從流動變為不流動,最後變為固體,然後進行填埋或進行再次利用,比如作化肥。在處理污泥時主要的工作目標是將泥水分離,其中水分為游離水、表面水和毛細水三種。未經處理的污泥含水率為99%,一般情況下處理完的污泥含水量降為55%-60%,只有經過焚燒後的污泥含水量才會降至10%,而剛開始的污泥所含的水分中,有10%是游離的,有20%-30%是表面水,其餘大多數為毛細水。考慮到治理的目標、成本和治理對象的性質,這裡只要求祛除污泥中的游離水和表面水,使固廢不流動就可以了。根據污泥的性質,這家乾化廠制定了這樣的工藝流程:污泥從淨水廠產生並被運輸到乾化廠後;首先,向污泥中投加混凝劑,這是一種混凝工藝,這是為了使表面水游離出來;然後污泥被運送到高密度澄清池,在這裡污泥的游離水被分離出來,澄清的水將被直接排放入閩江,這是因為這些澄清水是沒有被再次污染的,而被分離出來的沉澱污泥中,大部分是被運送到乾化床利用蒸發原理進行乾化,在乾化後的污泥被外運填埋處置,還有一小部分被分離出來的污泥則經過污泥回流重新進入高密度澄清池再進行處理。在經過這一系列的介紹後,我們開始了參觀認識實習。首先,我們來到了加藥間。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種叫聚丙烯醯胺(pam)也叫絮凝劑,這種絮凝劑主要起架橋作用,是一種有機的絮凝劑,有機的絮凝劑根據分子量的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這些絮凝劑首先要進入溶解溶藥器用攪拌器使之溶解,然後這些藥通過加藥泵進入到高密度澄清池中,在此過程中,要套用柱塞原理實現保持穩定的流量,並採用循環方式進行調節,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在溶解溶藥器周邊必須配有梯子和清洗池,這就是對環境工程的要求。從加藥間出來之後,我們進入了另一間操作室,在這裡有許多的閥門和泵,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提升泵了,它通過閥門的開關來控制污泥的提升和回流,同時污泥的濁度和ph值也由線上監控設備進行監督和控制。接下來,我們來到了高密度澄清池,這裡有一台攪拌機是用來促進泥藥接觸的,在這裡還有斜管沉澱池,而懸浮的污泥層會形成過濾網,它與污泥的回流保證了高密度澄清池的結構,這也是有考慮到經濟問題的。最後,我們來到了乾化床,這是污泥乾化的地方,污泥從斜管沉澱池經過排泥管的運輸最後來到了乾化床,乾化床的設計與地區的氣候規律有關,當蒸發量大於當地的降水量並有足夠的面積時,則可以不考慮降水因素,由於乾化床也會產生澄清水,所以乾化床的周圍設有起壁機,通過起壁機來調節池中水面的高度,沙層過濾的澄清水也將被直接排放入閩江。

目前城市淨水廠污泥處理處置發展概況如下:在過去的城市淨水廠建設中,污泥處理一直被忽視的一個環節,人們更多的關注於工業生產的排污治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各國建設的淨水廠排泥水處理設施,多是沿用污水處理廠的污水和污泥處理方法進行設計和套用,主要採用污泥塘與乾化場處理和污泥。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六十年代開始,研究人員工著手認真研究淨水廠排泥水處理和污泥處置工作,調查了淨水廠的排泥與淨水廠淨水工藝間的關係,探討了淨水廠排泥與污水廠排泥的異同,七十年代,美國聯邦政府頒布布《水污染控制法》,要求各州制定標準,水廠污泥必須經處理再行排放;並且擬定了一個污泥處理髮展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