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認知實習報告

做西安的建築,張錦秋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成功的例子,不但黃帝陵還有陝西歷史博物館等等肯定能夠留傳後世的,新建的大唐芙蓉園更是讓人感覺仙境一般,張錦秋就是擅長從唐代的風格中提取設計元素,真正地從地域特色出發,不只是簡單地追求形似,而是做到了真正的神似。 我們需承認張錦秋對古典建築造型法則的把握能力如何能夠繼承我們自己的古典,我們需要作的事情很多.如何能讓這樁數千年的古樹抽新枝,發新芽,是我們每個後來人的責任.,作為建築學專業的學生我們更是任重而道遠。

從西安的建築風格上我對建築的地域特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設計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是指設計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各個以及本區域歷史所遺留的種種文化痕跡,並具有極強的可識別性。由於許多極具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及藝術品均是在與世隔絕的狀態中發展演變而來的,即使是在以往有限的交流和互通下其同化和異化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因而可識別性是非常明確的。 因此真正的地域主義形式應該是一個地方的人文、地理、氣候、環境等一系列的因素所構成的,講地域主義如果忽視當地的人文、地理、氣候是不可能的。真正好的地域主義一定是切合當地發展的,是更多地挖掘文化、地域內涵的東西。

可以說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特色,一個地區也會有一個地區的特色。世界有許多不同風格的建築,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風格與文化。大到國外,如地中海地區的通身白色外殼,英國的哥德式建築,埃及的金字塔;小到中國各地的民居,大草原上的蒙古包,客家的土樓,皖南的粉牆黛瓦,還有陝西的窯洞,傣族的竹樓,不同的地方形成各具風格的建築文化。建築的地域性從廣義上來講,它首先受地理的氣候,區域的影響,比如說在我們南方地區,炎熱地區跟北方寒冷地區建築顯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個地區,山區的建築和濱河的建築也是不雷同的。 

關於建築的地域特徵,何鏡堂教授說過這樣的話:“建築是一個地區的產物,世界上是沒有抽象的建築的,只有具體的地區的建築,它總是紮根於具體的環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的影響,受具體的地形條件,自然條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築地段環境所制約。”從廣義上來講,建築首先受地理的氣候,區域的影響;從狹義的角度來講,建築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築地段的具體的地形,地貌條件,和城市周圍的建築的環境;建築的地域性還表現在地區的歷史,人文的環境之中,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人們長期生活決定了歷史文化的傳統。

建築的地域性,從狹義的角度來講,我認為主要是指建築地段的具體的地形,地貌條件,和城市周圍的建築的環境。這是具體影響和制約建築空間和平剖面設計的,乃至建築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築師要以生態觀的角度順應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與地段環境,融為一體,要用城市的觀點看建築,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體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築與自然的關係,在體形、體量、空間布局,建築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採用與地區相適應的技術條件手段,再結合功能,整合,優選,融會貫通,就有可能創造出有個性的精品。

我想建築是一個地區的產物,世界上是沒有抽象的建築的,只有具體的地區的建築,它總是紮根於具體的環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的影響,受具體的地形條件,自然條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築地段環境所制約的,這是造就一個建築形式和風格的一個基本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