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崗實習總結報告

實習的4個多月很快就要過去了,回憶實習旅程我的心情此起彼伏,總結如下:

我是xxx縣xxx鎮詠曼中學實習小組7名頂崗實習教師中的一員,在七年級7、8班實習教授《中國歷史》(人教版)上冊。在課堂教學方面,在本學期20周的教學工作中,共完成包括新授課、複習課、試卷講評課等形式的30篇教案教學工作計畫1篇、複習計畫3篇,上課60餘節,自習若干,聽課21節次,評議會5次。完成教育調查2份,《xxx地區傳統民房建築屋頂考查》和《一堂好課的標準》。

在教法上我認識到要根據學生特點採取符合實際的教學方法。在xxx這交通閉塞,與外界交流較少的地區,師資尤其是農村中學歷史、地理、政治、生物教師特別缺乏,加之學校對這些科目只要成績,不重視教學的態度,有的學校乾脆讓語數外教師代課,上課除了劃書,劃重點就是讓學生背題做題,這就使得學生漸漸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這一情況使我注意到日常教學要,豐富學生的知識,多用一些圖片和感性的東西引導學生,注重啟發學生,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提高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的精;多用創設情景的方法,讓學生感知歷史,扮演角色,有感而發。例如在講《第14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時,處理難點漢與匈奴的關係,可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漢朝皇帝,你會怎樣處理與匈奴的關係,你會考慮哪些因素?”,之後讓學生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可舉例西漢初,漢武帝時,漢元帝時,東漢時匈奴的關係加以比較,最後總結出民族關係是由雙方的實力和態度決定的;在講《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時,處理重難點“商鞅變法”時,可讓學生分別扮演奴隸主和奴隸,地主和農民,國君,使學生認清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我覺得這些做法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較好的掌握知識。同時課下也注意抓緊學生,讓學生背的東西是一定要有的,因為這裡的學生基礎太差,光靠理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為了實現課程標準的要求,要注意講背結合。作為一位七年級歷史老師,我要收集很多材料,除了查閱書籍還要到網上查找資料,關注最近的電視節目,以求將歷史同現實結合起來。

在管理上我注意到教課過程中要抓好課堂紀律,加強對紀律性、組織性、自覺性較差的學生的教育和引導。這裡的後進生在國小被打罵慣了,在國中接受思想教育時會形成一定的“免疫”,使轉化後進生的工作增加了難度,因此我注意到育人方法要更加人性化,注意心理溝通,而不是說教。另外,我注意到在上課時,舉一些恰當的例子,既能夠讓學生較好的理解知識,又可以從側面教育學生。例如,我在講《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這一課時,在第二個小標題下有這樣一句話“西周時期已使用一定數量的青銅農具”,這裡涉及到練習題的一道判斷題“西周時期使用大量的青銅農具”,很顯然此話有誤,為什麼西周時期只使用一定數量而不是大量的青銅農具呢?奴隸主為了防止奴隸破壞工具,就發給他們一些比較笨重的難以破壞的石質,木質工具,而青銅農具比較容易被破壞,且製造費用比原用工具高,因此西周時期雖已有青銅器,但青銅農具的使用尚不普及,僅有一定數量。當我說完原因時,發現仍有一部分學生不理解,於是我緊接著舉了這樣一個例子,“這些奴隸是為了偷懶才破壞工具的,奴隸主強制他們勞動,幹活多累啊,他們也有偷懶的時候,主要是破壞生產工具,大家想想工具沒了還勞什麼動啊?這就跟咱們某些同學似的,他們為了不做作業故意把書本弄丟,當我上課讓你們拿出練習冊做練習的時候,總有一些同學閒著,沒書了唄,不用做啦,是吧?”我說完這些話,大部分學生這時都樂了,只有那些被說中的學生低著頭,這下全懂了!還提醒某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