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實習報告

地貌實習報告

姓名:xx  xxx

院系:xxx學學院

班級:09地理科學一班

時間:XX年6月10日

一、地貌學的意義

地貌學是研究作為人類生存環境的固體地球表面及表層的物質形態特徵、物質組成、內部結構、空間分布、成因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地貌學研究的對象及研究方法隨著人類社會及科技發展而發生改變,隨著人地關係的改變而改變。地貌學研究,不僅在理論上作為人類對地球家園最基本、最直接的特徵——地貌形態的形成規律的探索和解釋,而且在實踐上可以為資源開發利用、土地利用、環境管理、災害預防、區域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服務。地貌學的研究成果可套用於資源開發、環境保護、自然災害防預、工程建設、可持續發展管理等方面,對於國家的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於研究地貌方法的敘述,突出野外的現場工作、實驗室分析方法和技術、數據處理方法、過程和機制的研究方法、數值模擬方法、高新技術,多學科交叉等,以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但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們只進行野外考察,學習,認識一些典型的地貌類型。

二、 花崗岩地貌

紅色風化殼花崗岩本是地下深處形成的岩漿岩類,後因構造隆升以及地表受到長期的侵蝕作用而出露地表。花崗岩在地表分布廣泛,可占地表火成岩面積的20%~25%。國內外地質、地理學家對花崗岩地貌研究認為主要有兩種:一是形成高山峻岭;二是形成雄偉渾圓的山體和低矮的丘陵崗地。前者為構造侵蝕的花崗岩峰林地貌,這種地貌主要發育在高差的山區,多由岩株狀的花崗岩體組成,花崗岩岩石祼露,岩體內多組斷裂和節理髮育,受冰川或流水強烈切割和風化侵蝕後形成了雄偉高聳、峰巒重疊、谷深坡陡的奇峰深壑,往往成為風景旅遊勝地,如我國著名的黃同、九華山、 天柱山、三清山、華山等風景名山。後者由穹隆狀的花崗岩體形成,在氣候條件的作用下,岩體上常發育厚層的,形成紅土丘陵地貌,如我國華南花崗岩丘陵地區,或經風化剝蝕後也可形成雄偉渾圓狀山體,如海南島的五指山等。花崗岩紅土丘陵表層結構鬆開的風化殼極易發生散流沖刷和暴流侵蝕,成為崩崗侵蝕等水土流失災害的高發區,這類花崗岩地貌以我國的華南地區最為典型。以上這兩類花崗岩地貌均與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了解其特點和形成機制,有助於更好地開發和保護花崗岩地貌旅遊資源,以及因地制宜地開展花崗岩風化丘陵地區的土地退化的防治工作。

XX年5月25,上午8點,在學校出發,往南寧的東北方向前進,經過五塘,老師跟我們解釋說南寧市正北方向是寒武紀岩,我們往東北方向可以看到寒武紀地層,背斜山。該階段為邕江及小型支流衝出來的小形盆地,呈現波狀地形,台地和河谷,該地區以植水稻、玉米為主,少量的花生,由於雨水較充足,丘陵上的種桉樹,這種耗肥需水大的經濟樹種。公路兩側是寒武紀砂岩、沉積岩,能清楚地看見地層節理。

再往前走地形變化較大了,可以看到花崗岩風化殼,花崗岩是塊狀結構的岩石,堅硬密緻,孔隙率約為1%,因而透水性比頁岩還要差,只有頁岩的1/5。花崗岩屬於不透水的岩石,容易產生地表散流與暴流的沖蝕。岩性結構堅硬,抵抗侵蝕能力很強,所以花崗岩能夠形成高峻的山地,然而,花崗岩岩體有豐富的節理,在節理或斷裂集中的地方往往出現崖壁,因為那裡的地下水活動較強,岩體抗剪力較弱,易於進行重力崩塌作用,加之岩體結構堅硬透水性差,節理交錯,因此花崗岩容易風化。土壤相當貧脊,以高嶺石為主,礦物機質較少,植被難以生長,且水土易流失。如果植被不好即遭到人為的破壞,導致崩崗,崩崗地貌是一種發育於熱帶,亞熱帶山區的嚴重水土侵蝕地貌。通常指發育在紅土丘陵地區(特別是花崗岩丘陵)的沖溝溝頭部分,經不斷地崩塌和陷蝕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圍椅狀侵蝕地貌。因此該地區人煙荒蕪,有零星村落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