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社會注意新農村建設的實踐報告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為回響我校提出的號召: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xx大精神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城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XX年八月,我和幾位同學到浙江省新昌縣的村莊進行了相關的調查。

八月正是酷暑,烈日當頭,我們一大早就按照原計畫來到了新昌縣儒岙鎮。儒岙絕大多數地處山區丘陵,必須從山區的實際出發,走生態和諧發展之路。因風景優美的天姥山和“中國膠囊之鄉”而在全國具有一定知名度,去年又獲得了“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的榮譽。這個村莊是新昌縣新農村建設“生態建村”的一個典範。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動員、組織和協調全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營造“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良好態勢。該村在實踐中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合力興農的模式。1、政府主導,領導蹲點。該村根據新農村建設整體規劃和安排,以科學規劃為導向,以項目帶動為手段,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集中資金投向,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率。 2、村企共建,合作開發。該村選擇有條件的重點骨幹企業結對行政村開展共建活動,要求結對企業與結對村共謀發展思路、共興農村經濟、共促農民增收、共辦社會事業、共建基礎設施、共育文明鄉風。3、公益捐助,回報家鄉。社會團體、工商企業和社會各界人士捐資新農村建設在該縣已蔚然成風。一大批事業有成的的民營企業家不忘家鄉養育之恩,捐款用於家鄉的建設和發展。4、人才支撐,文化提升。加強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等多種途徑,培育新農民,營造新風尚,著力增強科技、教育對新農村建設的人才支撐作用,全面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 5、農民主體,黨員引領。通過宣傳、教育和引導,充分調動廣大農民民眾主動參與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

這樣就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三業富民、生態建村、合力興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格局。我相信,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儒岙這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會繼續進步,新農村會建設的更好。

但是萬事都沒有完美,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也有存在的一些問題。浪費土地現象,建了新房子不返還舊宅基地(即“建新不拆舊”)。這種現象不符合政策規定,也與發展相悖。對農村建設來說,這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與幹部交談的時候,他們說已經有了相應的解決措施:1、要抓緊出台一個指導性意見,加強對農村用地監管。2、要圍繞“村容整潔”的要求,重視村莊規劃。3、要建立有效的土地利用補償機制,加快土地流轉步伐。4、要加強職能部門的監管力度,規範農村用地秩序。5、要努力探索農村用地新機制,不斷推進新農村建設。

在這次實踐中,我學習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中國是一個農民占多數的國家,發展農村建設是非常關鍵的,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還有,大自然是最美的,現在很多地方為了發展經濟,破壞了生態,污染了環境,那都是不明智的選擇,是用錢換自己生活的家園。保護生態環境並不是一句話,是要付出實際行動的。所以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生態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