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餐廳實習報告

俗話說得好,“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而我冥冥中就注定要不斷接受上帝的磨練。繼首戰失敗後,各種問題不斷出現。不會日語,從頭簡單學起;服務過程中疏忽細節;傳菜忘記上配品;上下班忘記打卡等等,短時間內被各種不順充斥著,心中難免會鬱悶。但在下始終銘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總是發展的”這一哲學箴言,不到一個星期,慢慢地也就開始上手了。一旦熟練了,獲得更多的肯定,人也就賣力了起來。其實員工的成長也遵循其生命周期的發展規律。隨著員工在職時間的增長,員工創造的價值也不斷地增加,從而不斷推進員工的發展階段。員工價值創造與員工職業生涯發展就是個相互交叉的過程,酒店若善用這個特點,讓人盡其才,物盡所用,酒店將實現帕累托改善。

而漸漸地當你也成為職場老油條時,你會覺得工作就是個純循環小數,每個重複的點都是可預見的,並不存在特別的價值。當每天眼前上演的都是同樣的劇情,最初的興致也被消磨得差不多了。起初我也是這樣想的,但有件事情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

記得一次本人在搬垃圾時,發現有些菜客人根本就沒怎么動過,我就心疼地說了一句“好浪費啊”。結果廚師長突然攔下了我手中那盤客人沒怎么動過的菜,迅速地將整盤菜端進廚房。接著他召集了整個日廚的廚師,讓他們都必須嘗一下這道被冷落的菜,並讓每個人都發表自己吃後的感想,並提出改進意見。真是長見識了,他們竟然是用這種方法來提高菜品質量的。

而此前的每次搬垃圾,雖然會看到廚師長在垃圾旁邊觀望,但卻從不知道他是在留意每桌客人對菜品的真實反應。而我也就只知道負責將東西倒掉,卻從沒意識到其實剩餘的量也是一種檢驗菜品質量的好辦法。它比點菜頻率更能說明菜品的質量和受歡迎程度。如果此前每次都將情況記錄下來,便可以最佳化餐廳的庫存管理,這樣子可以贏得更多創收。末了,你會發現,每個優質的服務來源於對每個重複節點的最佳化,如果你用心留意,更容易尋覓到一些可改進的缺口。

而通過一個月的工作慢慢也開始意識到,想在酒店有更好的發展,首先得有主人翁精神。將酒店視為自己的家,竭盡所能地付出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存在的問題,才有可能有自己的發展。我們餐廳有一個前輩,她就經常為餐廳的各種事情出謀劃策,對餐廳的各種物資的動向做實時跟蹤,因此也得到老大的青睞。員工就是這樣與酒店捆綁在一起的,只有酒店發展了,員工才有發展機會,自身價值才有可能實現。今後無論是否還會在這個行業,相信這個道理應該是共通的吧。

xxx酒店·流失篇

接下來又到了八卦時間,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八卦文化。而在xxx,大家私下聊得最多的就是今天有哪些人走了,明天又有哪些人準備去哪裡高就這種話題。其實在我們進入xxx之前,各大餐廳就進行了大規模的洗牌,基本上只剩下開國元老了,有些餐廳連元老級人物也走了。而且在我們實習期間,餐廳有廚師走了,緊接著有人馬上頂替。這個流動速度也是快得異常。此外,不少員工還表示準備離職。早有聽聞酒店流失嚴重,今兒個可算是見到了,這個超強的流動速度也著實奇怪。在實習期間,本人也趁機八卦了一下他們真正的離職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員工與上司關係型,大部分已經離職的員工表示受不了上司的暴脾氣,但也有未離職的員工表示自己和上司良好關係是也讓她產生離職的念頭,因這種關係掩蓋了她自身的努力;其次是自身前途選擇型,員工看重的晉升的空間在這裡實現的可能性較小;最後是酒店管理方與業主關係型,有些員工表示以後做酒店一定要看業主。像xxx的業主合景泰富地產,該業主家族關係複雜,對酒店的支配權力很大。業主對酒店經營的要求是優先返回酒店的經營利潤,員工的福利經常性受到擠壓。

客觀來說,xxx流失率高很可能源於剛成立,內部的政策制度還不完善。一個仍處於初步發展期的組織形態總是不穩定的,而流失現象僅為其中的一個表現。但究其根源,在於酒店業所需要的技能更多偏向於一種通用技能。酒店內部的從業人員資產專用性較低,不存在巨大的轉換成本。再加上酒店行業注重資質,有經驗的人就會具有較大的議價能力,薪酬的高低成為了員工決斷的關鍵,但這也主要是基層員工的流動。而酒店內部高層的流動更多的是一種自我提升的渠道,把握兩者特點將有利於酒店在組織模式的選擇上做出最優抉擇。

我的xxxxx酒店邂逅之旅在這裡似乎就畫上圓滿的句號了。回想與xxx酒店結緣的這段日子,期間各種酸甜苦辣足夠形成一盤大雜燴,而這盤大雜燴發酵出來的東西似乎還算得上饕餮大餐。為將體驗“酒店美味”進行到底,邂逅mr. right酒店的旅程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