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地質地貌畢業實習報告

從5月30號到6月1號,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分別在肇慶七星岩,黃埔區蟹山公園,華農樹木林及教三附近進行了地質地貌學的實習.

5月30日 肇慶七星岩

石灰岩山峰

通過查閱有關資料, 七星岩由風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組成, 排列就像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鏡的近600公頃湖面上。

從表面觀察, 七座山峰為灰色與少量白色相夾雜,可以初步判斷為石灰質岩石;由於此地區雨量多、氣溫高,侵蝕嚴重, 灰岩山表面有許多較大的裂痕.通過這些裂痕,可觀察到其解理完整。

實習指南上對七星岩的形成過程的圖解,可知為先由於地質運動,在七星岩附近形成了一個褶皺背斜山脈,正是由於肇慶地處亞熱帶,雨量多、氣溫高,侵蝕嚴重,尤其是流水侵蝕,這些岩石的抗蝕力都比較弱,因此背斜被破壞,部分岩石受風化成土,最終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當地低矮的地形。再由於進一步流水侵蝕,成排的背斜谷地兩側開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岩山峰。

溶洞

肇慶七星岩地區另一個特色之處就是其岩洞。實習過程中,老師指出溶洞形成之處是位於地表水層的水平流動帶,由於流水侵蝕而形成的洞穴,這些洞穴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地下河的通道。由於地質運動,這些溶洞慢慢上升出了地表,出現在了人們視線。我們在一溶洞入口處觀察時,老師還指出在我們所在的這個溶洞經歷過4次發育,可是我們觀察到洞內頂部都比較平滑相連,是因為再溶洞露出地面的漫長時間裡,由外力作用使得洞內每個發育的連線處發生岩石的掉落,使得頂較為平滑,而在地上,還可以見到坍塌下來的大石塊。

我們進入溶洞,裡面到處都有石鐘乳。而石鐘乳的成因是:由於洞頂部滲入的地下水co2含量很高,對石灰岩具有較強的溶蝕力,呈飽和碳酸鈣水溶液。溶液下滲時失去部分co2而處於過飽和狀態,於是碳酸鈣在水滴表面結晶成為極薄的鈣膜,水滴落下時鈣膜破裂,殘留下來的碳酸鈣與頂板連線成為鈣環。下滲水滴不斷提供碳酸鈣,鈣環不斷外下延伸形成細長中空的石鐘乳。七星岩溶洞內喀斯特地貌極其發育,石鐘乳隨處可見,並被加以人工遐想,成為千姿百態的景觀。

平原

在往返肇慶的路上,我們並沒有發現高樓大廈,而且聽身邊的同學說,肇慶沒有高過20層的大樓。一開始我們覺得很奇怪,後來仔細想了想,還是有原因的。肇慶位於西江附近,其陸地為沖積平原。地面可見河漫灘相紅黃、紅黃白花斑色粘性土占踞了肇慶沖積平原大部分面積。這樣的土地不易於建太高層的樓宇。

5月31日 黃埔區蟹山公園

進入蟹山公園後,我們對這裡的岩石和地質進行了觀察。蟹山從表面上看,出去植物和人工建築後,其泥土和岩石主要為紅褐色。我們對這裡的岩石進行了分析。

這裡的岩石主要是砂岩、粉砂岩,此外還有泥岩和頁岩。在一處多岩石碎塊的地方進行了觀察,發現這裡的岩石碎塊硬度較低,用手指就可以揉碎,揉碎後的顆粒非常細,應屬粉砂岩。老師講解的時候告訴我們,這裡的物理風化相當強烈,因此形成的碎屑非常細小。通過對某一大石塊觀察見到,石塊明顯分為好幾層,每層之間有一條約5厘米後的、由鵝卵石排成的一個面。由此可以知道,這個地區為河流衝擊成的平原,經過多次沉積下來的泥土經過物理變化又形成了沉積岩。老師後來還說到,這裡的岩石固結時,氣候非常穩定,為類似揚沙的天氣。而這裡的岩石為紅色,是因為岩石形成時,主要膠結物含有3價鐵離子。

6月1日 華農

老師帶我們去了樹木園看已經風化完全了的花崗岩。我們發現,這裡的花崗岩風化之後的層黃色為主,夾雜了紅色及白色。用手對風化了的花崗岩搓揉,可感到裡面有許多細小顆粒。經過較完全風化後的花崗岩,只剩下透明細小的石英,因為花崗岩的成分中,石英最不易分解。花崗岩的風化為化學風化,主要由肉紅色的正長石,白色的斜長石,黑色的黑雲母和透明無色的石英組成。在華農教三附近的花崗岩化學風化得非常好,用手就可以從石頭上弄下寫石塊。而華農教三附近的花崗岩有呈橢圓的,也有呈片狀的。老師解釋,這是因為由於某些花崗岩本身有裂縫,而有的卻沒有,通過流水侵蝕,有裂縫的花崗岩裂縫越來越大,使花崗岩不斷侵蝕形成片狀;沒有裂縫的,由流水侵蝕使形狀越來越趨向球狀。

結束語

我們這次的實習儘管只有短短三天,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學習的熱情。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地貌學的了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地貌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並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