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實習報告5篇

建築實習報告第一篇

實習時間XX年7月初,

實習單位: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的實習。

在近9個月的實習生涯中,我有幸深度的接觸了“四川省溫江中學遷建工程”和“成都飛大·都市豪庭”這兩個項目。承蒙金戈建築師的栽培,與項目組同仁的大力幫助,我才能較為合格的擔任這兩個項目的主力設計人員之一的工作。在此我對他們深表感謝。

“四川省溫江中學遷建工程”和“成都飛大·都市豪庭”是兩個類型截然不同的項目。通過這兩個項目的實踐,我不僅在方案創作,施工圖技術方面有了較大進步;在與業主交流,與主管部門溝通,與相關廠家配合等這些方面也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四川省溫江中學遷建工程”是一個國有資產投資的工程,總投資8000萬,土建約7000萬,總設計費138萬,建築面積約44000㎡。該工程從XX年6月開始發出設計任務,至XX年11月下旬完成從方案到施工圖的設計,是典型的“短平快”工程。但它的特殊之處還在於該工程因屬於國有資產投資項目,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必須進行招標設計。但業主方實際是以委託設計的方式,由我方進行設計。所以其間採取的一些特殊方式,通過參與實施,我也有了相應的了解。在該項目中,我完成了教學區子項中3棟教學樓及教師辦公樓,共11000㎡的設計,以及總圖設計。這是我實習完成的第一個全過程設計,讓我收益非淺,也為我能較好的完成 “成都飛大·都市豪庭”項目作了一個啟蒙教育。

“四川省溫江中學遷建工程”由於完成的較早,所以後來的施工招標答疑,施工圖交底等環節,我也親自參與,所以“四川省溫江中學遷建工程”項目對我來說算是第一個真正全程經歷的項目。能在實習的過程中就有這么完整的工作經歷,我感到自己非常的幸運。

“成都飛大·都市豪庭”是一個建築面積約17萬㎡的商住樓,是由房地產商開發。由於業主方已有一國外事務所為其完成方案設計,顧我方是由初步設計開始到完成施工圖。該工程主要的特點是,結構體系複雜(高位轉換),裙房單層面積大,消防需求大(單層疏散寬度約54M)。所以需要與結構,設備以及相關廠家不斷配合,並且協調各專業,團結高效的推進整個設計進度。這對建築師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在這個過程中,我通過向副設總金戈以及團隊中其他建築師的學習,以及自己與其他專業和廠家的配合,在此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

在“成都飛大·都市豪庭”這個項目中,深刻的讓我感受到,為房地產商這類的私人業主設計和做公建設計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過程。“成都飛大·都市豪庭”項目是一個不斷反覆漸進的過程。尋求利益的最大化,使得開發商對設計規範,規劃條例,國家政策等都在不斷想方設法的嘗試著不同程度的突破,這為我們設計人員的設計帶來了許多的額外的挑戰。並且如何處理業主方的這些要求和設計過程中非我方原因造成的增加額外工作量的收費等問題,都是成為一個高級建築師必備的能力,對我而言,現在算是有了一點點的積累和體會。

溫江中學建築實習圖片

成都飛大建築實習圖片 

建築實習報告第二篇煙臺百年建築

實習地點: 大連實習煙臺實習

實習時間: 從XX年七月七日至七月十四日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實習期間要努力將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向實踐方面轉化,儘量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雖然時間很短,但我們的收穫卻很多。在途中,我們不僅僅要注意交通安全與居住安全,還要注意文明禮貌,服從老師的安排,因為我們是代表著中國礦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形象,帶著這樣的任務,我們出發了。我們的第一站——煙臺。

“欲知煙臺今天的建築,必先了解其歷史的建築。”

早在1861年,煙臺就已經成為了開埠城市,其建築也是先後受到英、法、美等西方文化的影響,不同國家風格,不同時代特色的建築形式記載著煙臺這個沿海城市經濟的發展的每一個歷程,同時西方歐式的建築風格也給煙臺的地產行業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煙臺開埠以後,以煙臺山為中心的外國領事區及毓璜頂、東山一帶的英美僑民區,以及教堂、學校、醫院、洋行、外國民居等建築,主要是西方古典式、折中式及殖民地式建築形制。1989年4月,日本東京大學亞細亞近代建築史研究會藤森照信教授與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會汪坦教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及煙臺大學建築系對英國領事館、滙豐銀行舊址等進行實測。因為這些建築是英國早期殖民地式建築特徵。它的建築特點,普遍採用外廊式,這種形式是18世紀英國式建築傳入其殖民地印度及東南亞一帶,為適應當地炎熱氣候而設定外廊,且外廊又設定在建築景觀最好的方向,有單面廊、雙面廊、內倉廊和環廊等。這些建築形制在煙臺市區到處可見。如領事館及英美僑民住宅,如位於濱海路的哈根故居,東、北、西三面皆有外廊,且有英國別墅式的建築風格。我們這次途徑的“仙境”之稱的蓬萊,傳說蓬萊、瀛州、方丈是海中的三座仙山,為神仙居住的地方,自古便是秦皇漢武求仙訪藥之處。廣為流傳的“八仙過海”的神州傳說,便源於此。相傳呂洞賓、鐵拐李、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萊閣醉酒後,憑藉各自的寶器,凌波踏浪、飄洋渡海而去,留下“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美麗傳說。舉世聞名的蓬萊閣就坐落在蓬萊市北瀕海的丹崖山上,始建於北宋嘉佑6年(公元1061年)。蓬萊閣矗立於丹崖山巔,雲海簇擁浪山輕托,海山美景層出不窮。整個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由蓬萊閣、天后宮、龍五宮、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六大單體及其附屬建築組成,占地面積1.89萬平方公里。因為蓬萊閣的神奇景象和宏偉規模,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閣內文人墨寶、楹聯石刻,不勝枚舉。蓬萊閣現已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都是後話了,言歸正傳。在西洋建築中,還有北歐建築風格的蠶絲專科學校舊址,19XX年建。陡坡屋頂,紅鐵皮屋面,屋脊上豎以高高的長矛槍刺,刺向藍天,優美別致的造型,疏密有序的比例,明快質樸的色彩,同環境風貌巧妙結合,是16世紀北歐建築的風格,像這種風格的建築,在煙臺市區還有水產學校校址。還有具有廿世紀初在美國流行的“摩登式”建築,如坐落於海岸街的茂記洋行舊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