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銀行實習報告(精華)

改善銀行與客戶之間的關係,拓展業務空間,發展利潤源泉。在對客戶服務的同時,我明白並領悟著,農行在資產總額大但資本欠缺的情況下,是如何利用資本的稀缺性的。利用最少的經濟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是每個客戶追求的,資本追求利潤,決定了資本是閒不住的,只有通過創新金融產品來節約經濟成本。

三、改革中的問題

(一)機制腐敗問題

在農行實習中,我聽到一個故事-一個人是如何用2萬元起家的,他把這2萬元送給了支行行長,並請行長吃飯,從而獲得20萬的貸款。他再用這20萬買了一輛轎車送給了分行行長的兒子,並請行長吃飯,從而獲得200萬的貸款。我且不說這個人有沒有發家,單說這個銀行貸款體制,如今的銀行業就是一股獨大,貸款行長一人欽定。

(二)收入分配問題

目前,各家銀行都在改革的旗號下制定了許許多多分配機制,並且總行、省行、市行、縣區行誰有誰的,美其名曰“績效考核”、“分配掛鈎”。其實質就是將大家的工資集中起來,重新分配,每月只發三、四百元的生活費,然後從上向下分配任務,而分配的任務基層總有完不成的項目,這樣你的工資理所當然拿不全;即使你其他項目超額完成任務,但獎的沒有扣的多;或者你全面完成了任務,甚至效益比上年有較大增長,但因你的上級主管行未全面完成任務,你照樣拿不全工資,這就出現了基層行利潤增加了而工資反而卻降低了的中國特色的笑話,也就是說:不管怎樣乾基層一線那些創造價值、創造利潤的員工你都不能將核定的屬於你的那些工資拿走。那么造成上述奇怪現象的原因何在?其實質就是層層“圈錢”!也就是上級管理行層層“圈”下面基層行員工的辛苦錢據為己有。那么上級行為何要這樣做呢?私利使之然!企業名義掩蓋下的腐敗機制使之可以然!試想如果每一位員工都將自己的薪水拿了,上級行、管理層他們還能多拿嗎?以G行為例,一個地處西北落後省份的市行的行長年薪可拿20萬至30萬,付行長可拿10到20萬;省行行長可拿50到80萬;省行的經理們可拿10到20萬;省行的一般員工可拿6到8萬元;總行行長及經理們的年薪就不用再提了。而一線基層員工卻只拿1到2萬元。就這1到2萬元你還要每天必須提前到網點,每晚推後下班,還要犧牲雙休日加班,外加各種存款、基金、保險、各類卡的行銷任務後方可得到。而財政部核定的工行的工資總額是相對固定且逐年增長的,那么上級行只有層層將基層行員工的工資扣下來集中起來,以績效考核的辦法重新分配,那些行長們、經理們及上級管理行員工們的高薪才有著落,才拿了高薪還讓你有關部門查不出來。其實,績效考核就是層層盤剝職工的代名詞,就是在企業名義下將少數人變相分錢表面合法化的遮羞布。這也就是為何一聽到又有新的改革措施出台基層員工便苦不堪言又將被掠一層油花,而領導們喜不自禁又將多切一塊肉的緣故。一苦一樂你就知道這幾年的銀行改革特別是G行的改革帶給員工的除了下崗、分流、買斷、內退、減薪和越來越重的任務及沉重的心理壓力外,便是任務越重、責任越大而薪水卻越減越低的心理失衡;而帶給行長們、經理們的則是成倍成倍的工資翻翻。象這種所謂的改革職工如何能擁護而領導們又如何不喜歡?!

(三)要改變解決銀行存在的以上種種問題,提高銀行的盈利能力,首先要解決歷史負擔,

同時最重要的是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目前銀行管理中,實際上好多決策都是分散的,低層的決策可能會影響風險管理的質量,中國銀行業經營層次過低,導致機制腐敗問題的存在,不良貸款的2/3是由較低層次的分支行產生的。同時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還沒有確立,沒有形成一套健全的考核機制,激勵機制,使得收入分配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範圍內影響著員工的積極性。

四、與本專業的聯繫

目前,銀行由行政管理向經營管理轉變,各銀行紛紛開展套用及管理系統的開發建構,表明銀行信息化建設重點由綜合業務系統擴展到管理水平的管理信息系統,信息化建設的目標由原來的提高業務處理效率過渡到提高經營決策和綜合管理水平,由於農行本身對管理的認識起步較低,較晚。因此,出現了眾多管理上的問題

(一)管理信息化的實質是管理中深層次的內容用到信息化的過程,必然涉及流程改革,涉及各管理主客體利益的調整,因而阻力較大。並且,中國銀行業現在只注重於增加業務品種,如何提高業務處理效率,對於後台管理成本管理涉足較淺。因此建立一個包括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在內的強大的銀行後台管理信息系統成為未來幾年改革的主鏇律。

(二)職能相近的機構重複設定;部門之間的目標不同,導致一體化進程受阻;管理者不熟識各類業務產品,業務經營上有盲目性。因此有人提議用事業部制代替矩陣制,進行扁平化管理。

(三)縱向分工細,管理鏈條長,整體服務效率低,橫向部門多,職能單一,整體服務力低,人力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我認為改革就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改革小組,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競爭機制和薪酬考核機制,能夠調動人的積極性。在改革中,同時要注意成本效益原則,還要注意責權利相結合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