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我作為國際合作處到科研部門學習交流人員,進入水力學所實習,吳所長、趙所長、張書記等對學習交流活動給予了高度重視,吳所長熱情地歡迎了我並詳細介紹了水力學所的相關業務;趙所長作為冷卻塔室的主任,介紹了將要安排我實習工作的冷卻塔室的相關業務和目前正在進行的重點項目“高位集水超大型冷卻塔工藝設計”項目;張書記也對該學習交流的形式表示肯定並對實習工作做了妥善的安排,吳所長特別委派冷卻塔室的宋志勇工程師對我進行指導和幫助。
不知不覺間,在水力學所冷卻塔室實習已經滿一個月了。從剛開始來的不適應到慢慢熟悉再到後來的融入其中,對我而言,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或者說是螺鏇上升式的經歷。雖然在實習前滿懷信心地做好了要虛心學習、深度體驗、吃苦耐勞的準備,認真完成彭處布置的“四個一”任務:1、深入了解一個科研項目;2、深度採訪一位科研人員;3、協助翻譯一篇科技論文;4、初步提出一項管理建議。然而,科研部門與職能部門截然不同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氛圍讓初來乍到的我有些不適應,科研人員的嚴謹,安靜而緊張的工作氛圍,沒有了接二連三的電話鈴聲,沒有了人來人往的事務往來,我甚至感到有些壓抑。其實我早就有心理準備,起初的不適應是必然的。因為,雖然科研工作與管理工作是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卻有著很大的不同,科研工作不像管理工作那樣,需要接觸大量的人和事,進行大量的溝通和交流,而更多是要默默地伏案研究與計算,不辭辛勞地往返於辦公室和實驗基地。後來,通過慢慢地接觸和了解,我發現,科研人員也並不是我之前所想的那么嚴肅認真、不苟言笑,跟他們在一起時間久了,也會有許多有趣的話題和開心的小插曲。原來,我以前對科研人員“嚴肅不苟”的印象並不恰當,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本質上並沒有差別,只是工作性質對自身的要求不同罷了。
記得實習的第一天,宋工就給了我一本我院老專家趙振國編寫的《冷卻塔》一書。書中對冷卻塔的作用、分類、組成、計算、測試等各方面都有比較簡介易懂的介紹,讓我對冷卻塔不再是一頭霧水,沒有概念。在翻譯科技論文時,由於對冷卻塔比較陌生,論文的專業涉及又很深,因此翻譯起來相當困難。冷卻塔室的專家們給我提供資料、幫我解答問題,讓我能夠順利地完成翻譯。在實驗室和儀器室觀摩協助時,宋工和馮工激情澎湃地給我講解並演示測塔的步驟、艱辛和樂趣,改變了我對科研工作刻板枯燥的印象。辦公室里,空調失靈,燥熱難耐,張工、黃工想盡辦法為大家創造清涼辦公環境……在所里,我漸漸沒有了起初的不適應,發現自己正在慢慢地融入這個科研之家。
實習的一個月里,對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體會是一方面,讓我受益更多的是深度體驗了科研人員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了解了科研工作的辛苦,不但需要大量的腦力工作,還要付出大量的體力勞動。在冷卻塔室,試驗人員每周五天工作日平均要有三天要去大興實驗基地做實驗。每天早晨八點鐘一到辦公室,就要開始約車,然後就是準備好要帶的東西出發,傍晚再從大興返回所里。我雖然是個外行,但是通過學習和實地考察學習,覺得做實驗雖然辛苦,但也有樂趣在其中。模型不是搭好就完事了的,需要不斷地進行性能測試,以保證實驗能夠在設定的條件下進行。在水力學所實習的這一個月,我參與學習的這個項目啟動時間不長,基本上都是在進行模型的安裝和初期調試工作,包括模型測試儀器的率定、測溫系統的安裝、加熱系統進風口的改造、增加塔筒保溫層、塔內風溫均勻性率定等,…… 只有當所有試驗條件都達到模型設計要求時,才能進行正式試驗。各項調試完成後,進行了部分試驗工況的具體測試工作。
實習期間,我還有幸參加了水力學所的老所長陳惠泉給大家做的長達一天的精彩講座:《精度和諧與尺度和諧》。如趙所長所言,這是陳老所長60年科研工作的成果與結晶。精度和諧就是數據的精確度要準確,既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而尺度和諧則是單位要統一,打個簡單的比方,6個蘋果和4個桃子是不能累計的。當然,陳老所長講得比這要深奧得多,從具體的運算到生動的舉例,我一個外行人只能聽得懂大概。但是我認為,精度和諧與尺度和諧並不只適用於科研工作,在管理工作中,同樣適用。就如同做一件事情,既不能馬虎了事,又不能捨本逐末,還要掌握做事的原則和尺度。陳老所長還鼓勵年輕人要刻苦紮實地工作,他說,我們是“幸福”的一代,一是有大事業可以做,二是有足夠的時間。因此,“身在福中要知福”,要“大幹”一場。他還引用了mark twain的一句話來證實自己“還很年輕”——age is not determined by years。他解釋說,我的year是很長了,但是age並不大。陳老所長的樂觀和敬業精神真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