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實習報告4篇

實習單位:香港《星島日報》 

實習時間: XX.8.1—XX.8.31 

不要說:我不行

——XX年暑期實習報告

寫在前面:曾有放棄的念頭 

還記得,在學院發出通知的時候,我懷著對香港的幾多幻想,遞上自己的申請書,並用一口不是很標準的粵語參加了面試。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興奮不已,然後開始籌錢。等來了香港那邊的批准、辦理了這邊的簽證,搭上深圳的車,在羅湖關走過那座橋,就到了香港的地界了。才五個小時,我就彷佛走到了另一個世界,那個存在於電視裡和腦袋的幻想里的世界。雖然一路奔波,但還是覺得亢奮,對於實習充滿著期待,還有惶恐,深恐自己跟不上做不來,畢竟這是我的第一次實習,畢竟這是傳說中那個不同於國內的媒體社會。 

到《星島日報》報到的時候,接待的人事部同事說,我們被安排到“地產版”實習。在這之前我們根本不知道會在什麼版面實習,連抱佛腳都不知道腳趾頭在哪。當場我就懵了,對於“地產”,我是一竅不通,叫我怎么做呢,心裡升起強烈的不安來。第一天首席記者就交給我寫稿任務,當時的我在無措中,邊看舊報邊照葫蘆畫瓢,手忙腳亂的費時二個鐘頭才完成了一篇稿子。整個星期我都在惡補行業術語和相關的新聞寫作,整個星期都不斷有新類型的稿件要我寫,整個星期我都在精神的高度緊張和身體的饑渴中度過。那時候的我對“地產”提不起一點興趣,甚至很牴觸,想到在其他報社的同學可以去跑“港聞”就覺得“學以致用”了,而“地產”似乎並不能讓我發揮所學。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第一個星期我過得異常艱辛,三餐不定時、食物往便宜里挑經濟的;勉強自己去看地產新聞;又不適應那裡的生活快節奏,每天深夜一兩點才回到宿舍,精神幾近崩潰。於是,不爭氣地,偷偷躲進廁所哭,很想甩甩手說“我不幹了。” 

後來,覺得自己很傻,多難得才有這個機會啊,多難得才攢到的錢啊,我怎么能做對不起自己的事就放棄了呢?實習之前就信誓旦旦地說準備好要接受挑戰和鍛鍊的了,怎么可以臨陣退縮呢?多少人盯著自己來香港的呢,回去兩手空空怎么都交代呢?於是在宿舍里和同學互相傾訴,互相給對方打氣。於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好好學習,有什麼不懂的就厚著臉皮問,還好那裡的同事都很熱心,也有耐心的解答我的問題。我告訴自己要認真努力,堅持對每一次的採訪任務負責,這種堅持使我小心謹慎,沒有犯錯。雖然回到宿舍以後,我仍然會和舍友掰著指頭數回家的日子,但此時我們已經轉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對待,分享一天的工作見聞,打起精神互相鼓勵。 

鑽到“地產”里一個月,我掌握了常用的行業術語,嘗試了不同類型的“地產新聞”的寫作,平均每天發表二至三篇稿件,登在不同的欄目里。在“星島”工作的這一個月,我的寫作速度也提高了許多,印象深刻的某一天,我在六個小時裡寫了七篇稿子,非常有成就感。當聽到首席記者誇我學習能力挺強的時候,我心裡真樂開了花,那是對努力的回報。 

我最怕別人問,“你實習的最大感受是什麼?”很難回答。你永遠不知道現實會給你帶來什麼意外,所以,假如實習的是完全陌生的領域,那就要有樂觀積極的態度,要有接受挑戰的勇氣,要有隨時學習的準備。要告訴自己:我行的,我行的。當然,還要學會傾訴,如果有個伴兒,同行的或不同行的都可,互相分享所得分擔所憂,互相鼓勵,則更好不過。 

實習:我是一名記者 

在香港實習,沒有人把你當成處於學習階段的學生。在公司,大家以同事相稱,實習記者也是記者,公司需要的是能幹活的人。在香港實習,我並不缺乏機會,與其他人一樣,要完成採訪和寫稿任務。外出採訪讓我增長了不少見識,獨立完稿、不同體裁的寫作訓練了我挑選新聞重點的能力,而天生的內向給實習帶來了障礙,我始終沒有克服。空閒的時間我就看看報紙(尤其是地產版),觀察其他人的工作,找尋“星島”集團的資料。當實習結束了,若能從這紛繁中、從一堆亂絲中抽出條理來,找到一些可以算是成果的東西,那么也算是不枉此行了。 

(一)關於“星島” 

星島新聞集團有限公司由著名商人何柱國創辦,乃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機板上市的傳媒集團(編號1105)。集團致力於建構一個以媒體出版與服務、人力資本管理和寬頻內容與服務為主的資訊平台,其中又以媒體出版業務為重點。媒體出版方面包括以下幾個子公司:星島報業集團有限公司、星島雜誌集團有限公司、頭條日報有限公司、星島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新華線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其中星島報業雜誌集團在香港取得理想的發展,在市場上保持穩固地位。 

中文報章《星島日報》則屬於星島報業集團有限公司,它創刊於1938年,具有超過65年的辦報歷史,是香港報界的元老級,在全球超過100個城市發行。由於《蘋果日報》《東方日報》等新興報紙的競爭,《星島日報》將為中產階層確定為目標讀者群,以全面深入的財經和地產新聞吸引客群,其中“地產”又是《星島日報》的頂樑柱,《星島日報》上的廣告絕大多數是房地產內容的,頭版一整版也往往是房地產廣告,據說登一次頭版要十幾萬。我到“星島”實習時,恰好趕上“地產版”擴版,工作量一下子增加了。新聞界同是跑地產線的行家們有一個說法,《星島日報》的地產版是全港最辛苦的地產版了。《星島日報》內部也有一說法:“星島”最晚收工的就是地產版了,規定上班時間是下午二點至晚上十一點,但經常的情況是一天工作12小時。於是,地產部的同事都匆匆忙忙的,地產部的鍵盤聲總是不間斷的。 

“星島”地產部分為《星島日報(地產版)》、《睇樓王》、《超級睇樓王》三個部門。我所在的《星島日報(地產版)》除了負責地產版的采寫工作、還有負責《頭條日報》的地產版的采寫,首席記者和地產部的老闆偶爾還要寫財經版的稿子。 

《星島日報》也有其網路版,提供資訊。這是對外的,為方便日報工作,1999年公司建立了對內的“星島電子圖片系統”。這箇中央電子圖片系統提供大量的新聞照片,並配有詳細的圖片說明。它包括三個部分:通訊社圖片庫(六大通訊社照片)、星島攝影部照片庫(最新攝影照片)、星島圖片庫(歷史照片、星島分部照片和政府新聞處照片)。該圖片庫儲藏的大量圖片,索引簡單易操作,大大方便了記者的工作。  往往被要求再講一次,令我十分尷尬,所幸後來講多了就錯少了,溝通流利多了。然而我畢竟是菜鳥,有時候問了對方一些笨問題,人家覺得我沒料,也就不願意和我多講了。有一次,我電話採訪一拍賣師,由於技巧上的缺乏和語言的笨拙,他聽出我是新手便搪塞而過。沒有要到資料的我灰溜溜的告訴首席記者,她打過去不消一會就拿到了。她還告訴我要怎么跟對方講、要注意那些詞語的運用等等,給我上了實際的一課。對於不善言語的我來說,採訪這一課我還有待加強。 

外出採訪,除了要注意與採訪對象的溝通,還要注意與行家們的溝通。主動交換名片是溝通的第一步。我是沒有名片的實習記者,也要微笑的向對方自我介紹。參加一場記者招待會,一定要留下主辦方的公關或發言人的名片,以便日後聯繫。與行家們交換名片是為了工作,香港記者常在記者會結束之後湊在一起“對稿”,以防漏聽或誤聽。如若與其他人不認識,誰也不會願意跟你交換信息的。而認識人是需要主動的。我素來內向,在公共場合便顯得靜默和離群,結果是見得人多認識的少。後來,我學著他們的樣子見面多打招呼,也就認識了一些行家,有兩次單獨採訪恰好遇上認識的人,就不那么緊張了,也不怕被排斥了,所謂多個人好照應。香港的記者的記憶力很好,見過一面的人也大概能記住哪家報紙在哪裡見過。我就沒有那么好的記憶力,因此要到名片以後,我會在本子上記錄下時間地點和那位記者的特徵,以防下次見面認錯人。 

寫作:腦力革命 

寫稿是我的最重要工作了。香港是個很講究實際的社會,新聞也是同一準則,“寫什麼都圍繞‘錢’來做就不會錯了”,一位同事如是說。有一次我去採訪一個地產發展商的展覽活動,回來之後,按照五個w和一個h寫了新聞稿出來,並且把活動寫得簡略而全面。可是首席記者告訴我“你那篇稿子完全不行”,我特受打擊。第二天看修改過登在報上的文章,發現只摘了其中一個部分,關於活動本身只不提,原因是“那些只是宣傳,沒有意義”。在香港寫稿,只要把大家最感興趣的部分(與經濟利益掛鈎的部分)寫出來就行。於是,寫稿變得簡單一些。我寫得多半是樓市交易的稿件,只要抓住數據就可以,這條指導路線基本上方向正確,只是有時候為了增加篇幅可以適當加入其他輔助因素。然而,寫另一類型的稿子就有另外的寫法了,這些需要多看以往的報紙以熟悉寫作模式,還要多請教同事怎么寫。 

在“星島”,外出採訪回來首要做的不是寫稿,而是講聽到的信息全部報給首席記者,由他們來決定你的信息里哪些要寫、哪些要寫在前面。然後記者才開始寫稿。但並不是記者本身只安命令行事。一般一個地產公司會有一系列的活動,往往由同一個記者跟蹤報導,他(她)會比較熟悉,知道哪些是“新”聞,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有時候一個活動採訪完回來,可能沒有任何新的經濟利益上的信息,記者便需要將採訪中見到的有趣的事情寫成花絮,這極考記者的觀察力和記憶力。這花絮一般只要50至100來,非常難寫。對我自己而言,寫長文章不是問題,要寫不過百的稿卻煞費腦筋,“短小精悍”四個太難做了。當“讀圖時代”來臨,短文必成趨勢,多些這方面的訓練將有裨益。 

因為我是“地產”的新手,很多新聞不熟悉來龍去脈以及信息的意義何在,所以我大多寫些軟性的文章,例如寫“示範單位”。這是地產商為推銷樓房而斥資裝修的單位示範屋,寫“示範單位”就是介紹其設計和裝修,考的是文筆耍花槍的功夫,說白了就是看記者會不會“吹水”。我寫第一期的時候是很輕鬆的,文思泉湧。後來看的多了寫得多了就沒感覺了。所有的裝修理念都差不多、擺飾大同小異、難有突出之處,但是仍然要寫。有時候一天要寫兩三間,那時可是費盡心思找感覺,絞盡腦汁、搜腸刮肚的找新詞,此時才覺“書到用時方恨少”。 

在“星島”一個月的訓練,我下筆的速度快了很多。第一天只寫一篇稿子,後來慢慢熟悉以後,首席記者便交給我多一些任務,平均一天要寫三四篇稿子,一般為500至左右。多的一天甚至寫了七篇稿子,手指頭完全沒有感覺,也直覺詞窮。回想起來,那段忙碌的日子我過得還是比較充實的。 

(三)曾有過的鬱悶與開懷 

《星島日報》有傳統,除了特別的欄目,一般的稿子都是不署名的。一開始,這讓我鬱悶了一陣子。我一想到實習結束以後要交實習成果,而我所交的全部沒有署名,似乎沒有說服力。當我問到同事們對於“署名”的看法時,他們都不以為然。後來我也漸漸認同他們一些看法,自己做過的,自己知道,而且永遠是自己的,何必要管別人是否知道,這對他人沒有意義。於是,我相信我付出的努力,是可以在將來被映證的,只要放了心血在裡面就好了。 

當然,有名為證還是可以滿足我的虛榮心的。寫“示範單位”是可以署名的,這還是讓我高興,想想一整版的文都是自己的,特有滿足感。最讓我高興還是那一次專訪一位北京地產公司的經理。由於日報地產版只有我會說國語,他們便把這個專訪任務交給了我和另外一位會聽國語的記者。採訪很順利,寫稿也很順利,同事幫我稍加修改後就發表了。終於走出“軟性新聞”的版面,還可署名!那天我激動的心情仍猶在心。 

寫在後面:畢業後還選新聞嗎? 

實習回來以後,有人這樣問我,我也問自己,答案常常在變卦中。在香港呆了五個星期,在《星島日報》實習了一個月,我增長了見識,鍛鍊了自己,卻也開始思考:“我是否適合記者這個行業呢?”

香港記者的敬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們常常為了某個信息而打無數通電話,他們一天可能要趕好幾場記者會但決不會打無準備的仗,他們有時候馬不停蹄的忘食趕稿,他們對每一個數據都吹毛求疵。見識了這些記者前輩的工作,我心裡十分佩服,卻也道不明我是否還想從事這個行業。當我問到他們是否喜歡新聞這個行業的時候,約八成人的答案是否定的。當我問他們為什麼選擇新聞行業的時候,他們只答:“打份工而已。”

不是追求真相的信念,不是維護正義的鬥志,不是課本上的條條框框,真正的答案很簡單很實際——為了生活。毫無疑問的,生活是很現實的,可是記者的生活是不是我所要的呢?我一直處於矛盾中。

一方面,作息時間的不穩定,趕場搭車的奔波,激烈的競爭,讓體力不好、內向的我卻步。另一方面,實習證明了我有實力的同時,又顯露出我的劣勢,刺激我想提升自己,想看自己在這個行業里可以走多遠?

於是,對於上面的問題,我仍在搖擺,尋找答案。

(XX年9月22日) 

新聞實習報告--香港《文匯報》
香港實習報告(2) | 返回目錄

你正在瀏覽的實習報告是新聞實習報告--香港《文匯報》 何一間中學採訪。8月10日一早8點,我來到香港的一著名中學皇仁書院等待會考放榜結果。8點45分,學校開始派發考試成績單,校方有訊息傳來本校今年出了四個10a狀元,我立即把訊息報告給報社總指揮,總指揮交代我務必要照到相和拿到考生的基本資料。發成績的過程中,校方暫時無暇安排我們採訪狀元,我們一群記者就自己紛紛到處在學生中穿行,聽其言,觀其色,確保儘快找到那四個狀元,時間一分一分的過去,有同學已經拿著成績單離開校園,如果我們再找不到那四個狀元他們就有可能失去這條新聞。突然我抬頭看見幾個電視台的記者和攝影師匆匆從後門離開大禮堂,我連忙叫上旁邊的行家快速奔跑過去,後來在禮堂外一間小的接待室里發現了四個學生和幾個記者,原來他們已經暗中安排了狀元在此採訪,幸好我們趕到的時候他們才剛開始採訪第一個狀元,沒有錯過重要的內容,而等我們採訪到第三個狀元時,一些後來的記者才紛紛趕到。在我就快採訪完第四個狀元的時候,接到報社的電話要我馬上去到另一間中學有新的採訪任務,幸好之前有把握好時間完成了四個狀元的採訪,否則此時就無法去完成新的任務。做記者真的需要眼,耳,口,手,腦一刻都不能鬆懈,稍不留神,就會錯過良機,失去新聞。

做記者,你什麼都要懂

在《文匯報》實習的一個月中,我接觸到香港社會方方面面,包括簽名遊行,就業調查,粵劇發展,美體修身,抗日紀念,郵票發行,按摩大賽,月餅展銷,環保論壇,醫療設備,中藥保健,會考放榜,捷運調查,香港迪士尼等等,這些不同採訪事件所需要的不同的背景知識都是記者需要了解的。記得有一次我完成了採訪任務之後,報社突然打電話給我,說今日突增一條關於全港中藥材可能含農藥超標的重要新聞,讓我去了藥店了解關於人參當歸田七等藥材的一些資料,並需要拍照。我走到一些大藥店想做採訪,但所有的大藥店都表明沒有經過上級批准不接受任何採訪。而我是連田七當歸長得什麼樣子都不知道,想偷拍也不行。後來幾經周折,終於在一間較小的藥店與老闆溝通成功,他同意讓我在那裡拍照並給我講解了一些關於藥材的知識,最後順利完成採訪任務。這讓我越發感覺到記者應該是通才,平時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時時留心身邊事物,積累不同的知識。

突發新聞:等待8小時為了8秒

在報社的最後兩天裡,我跟隨突發新聞組做突發新聞,包括去慈雲山派米現場,火災現場,樹木倒塌現場採訪和拍照,不過時間做得最長的就是在醫院門口等新聞。香港8月其中一個比較大的新聞就是“七歲男童賢仔被斬案”,引起香港社會的極大關注,而我的任務之一就是在被斬傷男童醫院病房的門口等新聞。在狹窄的病房走廊里,你可以看見約二三十個記者,有的攝影記者抱著相機蹲在門口,有的電視記者穿者西裝革履手拿話筒靠在牆邊休息,有的一手捧著飯盒,另一手還忙著打電話報料,還有的乾脆坐在地上,把攝象機放在身邊。身邊的記者告訴我,他們已經在這裡等了整整三天了。由於社會各界都非常關注被斬傷的男童的健康狀況和案件進展,所以記者們每天都必須守在醫院和現場隨時報導最新情況。我於是也和其他記者一同在病房門口等待。幾個小時過去了,病房沒有一點動靜,我開始有點待不住了,旁邊的記者看出來了,笑著說:“悶不悶啊,有時做記者就是這樣的。上次我們等了一天什麼新的進展也沒有,突然歌手陳慧琳探訪賢仔,我們啪啪連忙照了幾秒鐘相,於是成為頭條,有時候新聞是等回來的,等了八小時只是為了八秒鐘。”原來除了搶新聞,等新聞也是記者應具備的能力。

3.寫稿

實習的一個月中,我平均每日完成1-2篇稿件,一共發表了30多篇稿件和10多張照片。稿件一般不會要求很長,大概600-左右。看似工作量不是很大,但只要時間允許,我會花很多時間去構思和修改的。大部分稿件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改動第二天就上了報。但是也有編輯退回稿件讓我自己修改的時候,通常都是因為導語。

溝通

採訪過後要及時和編輯溝通。當我把收集到的料報給編輯聽後,他們一開始會告訴我,一篇稿應該怎么寫,捉住什麼point。幾次之後,他們會問我你覺得這篇稿應該怎么寫,要寫哪個piont。當聽到編輯說,對,我也覺得應該這樣寫的時候,我會覺得很高興,當有時編輯會指導我說其實另一個點會更好一些,我也會虛心聽取編輯的意見,想想為什麼別人想到的我沒有想到。

導語

我導語寫的不好一般有兩個原因,一是過於冗長,沒有突出新聞點,二是找錯了新聞點。經過幾次編輯的指導,自己才慢慢有了進步。寫導語時一定要想著讀者最想知道什麼,讀者覺得什麼對於他們來說是最重要的,讀者是否看完導語即使不看全文是否可以了解新聞內容。香港報紙的導語在排版上是一般是和下文區別開的,用較為醒目的體顯示,除了讀者有興趣的新聞,其他新聞讀者通常就只看導語,所以導語非常重要。

準確性

在報社刊登文章不同於你在學校交功課,學校或許可以矇混過關,但你真正成為記者的時候,你就應該承擔記者的責任,有一次的教訓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那天晚上凌晨時我突然收到編輯的電話,問我文章中一個數是否確切,我心裡一害怕支支吾吾打不上來,說應該沒錯的。編輯立刻說我們報紙的是要對讀者負責的,如果出了錯,會被人告的。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認真查閱的自己的筆記後,給了編輯一個明確的回答。第二天報紙出版後證明我確實沒有出錯。雖然如此,但是這個經驗也給了我一個教訓,就是新聞的準確性是最重要的,容不得半點含糊。

感受篇:酸甜苦辣

香港熱情友善,也是讓我非常感動和印象深刻。在路上問路,人們總是很有耐心的回答你,甚至帶你去到目的地。這和人們認為香港人勢利自私截然相反。在公共場合,大家一般總是相互禮讓,人很多的地方也井然有序。

香港社會的自由是香港人最引以為傲的地方,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自由意味著更多的包容和選擇。特別是電台的一些節目,有來香港可以帶上一個小收音機,你會聽見真正言論自由的聲音。說到選擇多,舉個簡單的例子,來到香港想買一張電話卡,發現有很多的電訊公司,很多種的服務,我這些在大陸一貫只是知道“移動”和“聯通”的人竟然一時間不知怎么挑選哪個最適合自己,突然發現沒有選擇的我們早已喪失了選擇的能力。

香港節奏快,雖然平時在一些香港的電視劇看到過,但當你真正處在站在錯綜複雜的街頭,看見身邊行色匆匆的人擦身而過,在電梯上快跑,在捷運里狂奔,你才會真正感嘆這個走在時鐘上的城市。在香港的一個月,是我非常辛苦的一個月,一個月只有6天休息,每天工作時間一般在10個小時左右,也曾試過一天工作15個小時上,同事經常也是廢寢忘食的趕稿,晚飯常常是11點後才吃,一開始我會對此感到驚訝和不解,但當他們和我談論起這些的時候,流露出來的自豪神情讓我感受到到這也就是香港人獨有的拼搏精神。但對此我持有懷疑態度,如果以犧牲健康為代價,真的值得嗎?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好的才是應該追求的,否則這種“搏”也會變成一種盲目。

香港東西貴也是眾所周知的。出門在外實習要學會照顧自己。為了省錢,我們常常是一天一頓麵包,一頓飯,一頓泡麵。由於平時吃蔬菜非常貴,我們就周末有時間的話就去市場買點青菜用水燙熟蘸醬油吃。

這么樣一個月也過來了。一個月前我帶者從大陸買的《文匯報》懷著興奮踏上香港,一個月後,當我捧著最後一份有著我的名的《文匯報》走出報社大門時,不知不覺間,淚留滿面。慶幸自己,再苦的再累的我也堅持下來了。一個月的實習,一個月的成長,一個月的艱辛,一個月的收穫,這一切都成為了我大學生涯中最難忘的一個暑假。

新聞實習報告--香港《星島日報》
香港實習報告(3) | 返回目錄

你正在瀏覽的實習報告是新聞實習報告--香港《星島日報》 往往被要求再講一次,令我十分尷尬,所幸後來講多了就錯少了,溝通流利多了。然而我畢竟是菜鳥,有時候問了對方一些笨問題,人家覺得我沒料,也就不願意和我多講了。有一次,我電話採訪一拍賣師,由於技巧上的缺乏和語言的笨拙,他聽出我是新手便搪塞而過。沒有要到資料的我灰溜溜的告訴首席記者,她打過去不消一會就拿到了。她還告訴我要怎么跟對方講、要注意那些詞語的運用等等,給我上了實際的一課。對於不善言語的我來說,採訪這一課我還有待加強。 

外出採訪,除了要注意與採訪對象的溝通,還要注意與行家們的溝通。主動交換名片是溝通的第一步。我是沒有名片的實習記者,也要微笑的向對方自我介紹。參加一場記者招待會,一定要留下主辦方的公關或發言人的名片,以便日後聯繫。與行家們交換名片是為了工作,香港記者常在記者會結束之後湊在一起“對稿”,以防漏聽或誤聽。如若與其他人不認識,誰也不會願意跟你交換信息的。而認識人是需要主動的。我素來內向,在公共場合便顯得靜默和離群,結果是見得人多認識的少。後來,我學著他們的樣子見面多打招呼,也就認識了一些行家,有兩次單獨採訪恰好遇上認識的人,就不那么緊張了,也不怕被排斥了,所謂多個人好照應。香港的記者的記憶力很好,見過一面的人也大概能記住哪家報紙在哪裡見過。我就沒有那么好的記憶力,因此要到名片以後,我會在本子上記錄下時間地點和那位記者的特徵,以防下次見面認錯人。 

寫作:腦力革命 

寫稿是我的最重要工作了。香港是個很講究實際的社會,新聞也是同一準則,“寫什麼都圍繞‘錢’來做就不會錯了”,一位同事如是說。有一次我去採訪一個地產發展商的展覽活動,回來之後,按照五個w和一個h寫了新聞稿出來,並且把活動寫得簡略而全面。可是首席記者告訴我“你那篇稿子完全不行”,我特受打擊。第二天看修改過登在報上的文章,發現只摘了其中一個部分,關於活動本身只不提,原因是“那些只是宣傳,沒有意義”。在香港寫稿,只要把大家最感興趣的部分(與經濟利益掛鈎的部分)寫出來就行。於是,寫稿變得簡單一些。我寫得多半是樓市交易的稿件,只要抓住數據就可以,這條指導路線基本上方向正確,只是有時候為了增加篇幅可以適當加入其他輔助因素。然而,寫另一類型的稿子就有另外的寫法了,這些需要多看以往的報紙以熟悉寫作模式,還要多請教同事怎么寫。 

在“星島”,外出採訪回來首要做的不是寫稿,而是講聽到的信息全部報給首席記者,由他們來決定你的信息里哪些要寫、哪些要寫在前面。然後記者才開始寫稿。但並不是記者本身只安命令行事。一般一個地產公司會有一系列的活動,往往由同一個記者跟蹤報導,他(她)會比較熟悉,知道哪些是“新”聞,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有時候一個活動採訪完回來,可能沒有任何新的經濟利益上的信息,記者便需要將採訪中見到的有趣的事情寫成花絮,這極考記者的觀察力和記憶力。這花絮一般只要50至100來,非常難寫。對我自己而言,寫長文章不是問題,要寫不過百的稿卻煞費腦筋,“短小精悍”四個太難做了。當“讀圖時代”來臨,短文必成趨勢,多些這方面的訓練將有裨益。 

因為我是“地產”的新手,很多新聞不熟悉來龍去脈以及信息的意義何在,所以我大多寫些軟性的文章,例如寫“示範單位”。這是地產商為推銷樓房而斥資裝修的單位示範屋,寫“示範單位”就是介紹其設計和裝修,考的是文筆耍花槍的功夫,說白了就是看記者會不會“吹水”。我寫第一期的時候是很輕鬆的,文思泉湧。後來看的多了寫得多了就沒感覺了。所有的裝修理念都差不多、擺飾大同小異、難有突出之處,但是仍然要寫。有時候一天要寫兩三間,那時可是費盡心思找感覺,絞盡腦汁、搜腸刮肚的找新詞,此時才覺“書到用時方恨少”。 

在“星島”一個月的訓練,我下筆的速度快了很多。第一天只寫一篇稿子,後來慢慢熟悉以後,首席記者便交給我多一些任務,平均一天要寫三四篇稿子,一般為500至左右。多的一天甚至寫了七篇稿子,手指頭完全沒有感覺,也直覺詞窮。回想起來,那段忙碌的日子我過得還是比較充實的。 

(三)曾有過的鬱悶與開懷 

《星島日報》有傳統,除了特別的欄目,一般的稿子都是不署名的。一開始,這讓我鬱悶了一陣子。我一想到實習結束以後要交實習成果,而我所交的全部沒有署名,似乎沒有說服力。當我問到同事們對於“署名”的看法時,他們都不以為然。後來我也漸漸認同他們一些看法,自己做過的,自己知道,而且永遠是自己的,何必要管別人是否知道,這對他人沒有意義。於是,我相信我付出的努力,是可以在將來被映證的,只要放了心血在裡面就好了。 

當然,有名為證還是可以滿足我的虛榮心的。寫“示範單位”是可以署名的,這還是讓我高興,想想一整版的文都是自己的,特有滿足感。最讓我高興還是那一次專訪一位北京地產公司的經理。由於日報地產版只有我會說國語,他們便把這個專訪任務交給了我和另外一位會聽國語的記者。採訪很順利,寫稿也很順利,同事幫我稍加修改後就發表了。終於走出“軟性新聞”的版面,還可署名!那天我激動的心情仍猶在心。 

寫在後面:畢業後還選新聞嗎? 

實習回來以後,有人這樣問我,我也問自己,答案常常在變卦中。在香港呆了五個星期,在《星島日報》實習了一個月,我增長了見識,鍛鍊了自己,卻也開始思考:“我是否適合記者這個行業呢?”

香港記者的敬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們常常為了某個信息而打無數通電話,他們一天可能要趕好幾場記者會但決不會打無準備的仗,他們有時候馬不停蹄的忘食趕稿,他們對每一個數據都吹毛求疵。見識了這些記者前輩的工作,我心裡十分佩服,卻也道不明我是否還想從事這個行業。當我問到他們是否喜歡新聞這個行業的時候,約八成人的答案是否定的。當我問他們為什麼選擇新聞行業的時候,他們只答:“打份工而已。”

不是追求真相的信念,不是維護正義的鬥志,不是課本上的條條框框,真正的答案很簡單很實際——為了生活。毫無疑問的,生活是很現實的,可是記者的生活是不是我所要的呢?我一直處於矛盾中。

一方面,作息時間的不穩定,趕場搭車的奔波,激烈的競爭,讓體力不好、內向的我卻步。另一方面,實習證明了我有實力的同時,又顯露出我的劣勢,刺激我想提升自己,想看自己在這個行業里可以走多遠?

於是,對於上面的問題,我仍在搖擺,尋找答案。

(XX年9月22日) 

新聞實習報告--香港星島日報《超級睇樓王》
香港實習報告(4) | 返回目錄

實習單位: 香港星島日報《超級睇樓王》 

實習時間:XX.8.1~XX.8.31

實習手記

實習機構簡介

星島新聞集團由著名商人何柱國創辦,致力成為全球華人地區最具權威的跨媒體內容供應商,旗下出版物包括中文報章《星島日報》、英文財經報章《英文虎報》以及多份娛樂休閒雜誌、圖書等。 

其中《星島日報》創刊於1938年,以香港為總部,同時於全球多個主要城市如紐約、倫敦、巴黎等設有海外辦事處,出版16個海外版本,在全球超過100個城市發行。地產雜誌《超級睇樓王》逢周六隨報附送,提供香港及內地的地產市場信息以及家居設計訊息,號稱“全港銷量最高,樓盤最齊最多。”其主要的競爭對手是《經濟日報》的《置業家居》雜誌。

實習工作簡介

我和另外一個同學是《星島日報》第一次接收的內地實習生。這一點除了讓同事們覺得有點新鮮之外,並沒有讓實習機構放鬆對我們的要求。即使是實習,機構期望的仍然是馬上能投入工作的員工,而不是需要老師指點帶路的學生。於是在報導的第一天,我就被安排做有關澳門房地產的資料收集和採訪,參與專題報導。 

由於此前對財經地產知識不熟悉,對香港環境文化亦是一知半解,在實際工作中遇到不少困難。如搭車認路,在出門前都要好好地考究地圖一番,生怕走措路搭錯車誤了時間。一冊地圖常伴身旁。而較為書面化的國語語言和行文套路不符合港人閱讀習慣,顯得生硬無趣。因此閱讀香港報章雜誌、詢問相關的地產知識以及學習書寫風格變成每日功課。在同事們的指點下,工作漸入軌道,對一些如換樓客、上車客、用家、買家等具地方文化特色用語亦開始熟習。 

在為期一個月的實習期間,我多番出席記者招待會以及參觀樓盤新開放的示範單位,蒐集資料提供選題,參與焦點故事、睇新盤、一周新盤精選、澳門專題報導、內地新盤透視等多個欄目的采寫工作,熟習港、澳以及內地三地房地產信息。其中一周新盤精選是獨立完成,主要是對示範單位設計風格和理念的詮釋和描述。另外,還協助記者約請有關個人和裝修公司接受採訪,完成巡鋪天使以及裝修系列等兩個欄目的採訪工作。 

實習感想

練就“鐵腳馬眼神仙肚” 

新聞業是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只有“人有我有,人無我亦有”才能爭得一席之地。這就要求前線記者們練就“鐵腳馬眼神仙肚”,搭通眼耳口鼻四覺天線,不放過任何有價值的信息。此前一味將記者會上公布的信息準確無誤地記錄下來就覺得完成任務,不知道席間言語亦是非常重要。有一些記者會上沒有談及的內容席間談笑或有透露,歡聲笑語亦可作為花絮娛樂客群。同其它報社的記者相識交談可以了解行家們對同樣訊息的看法和不同報社的處理方法,收穫非淺。甚至與發展商、代理商等交換名片也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禮貌。名片可以幫助記者在寫作遇到疑惑時儘快找到可以聯繫和提供信息的人。 

阿甘的母親說,人生是一盒朱古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所以,你唯有隨時準備著。 

“不做二度新鮮人” 

實習生是學生,但不能只是學生。同事們都很忙,“工作掙錢供房子養孩子”,不可能可以像老師般手把手地給予幫助和指導。實習固然可以提供實戰的平台,但實習過程的學習更多地依靠自己的推敲摸索。所以,實戰經驗不應該等到出去實習才得到鍛鍊,更應該於在校學習中獲得積累,應善用學校、學院提供的各種資源鍛鍊實務能力,熟習新聞采寫、報紙編輯、電視製作等專業技能。這樣可以將學習建立在更高的平台之上,無論是提供實習的機構還是實習生個人都能獲益。 

走出校門就不應該再是新鮮人。 

附:在《超級睇樓王》實習五周發表的署名文章 

發表時間 欄目名稱 題目 篇幅 

XX8.6

306期 焦點故事1

(協力) 北角新貴慧雲峰 

擊起東區樓市 6版 

專題報導 澳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區 帶旺舊城三四線商鋪 2版 

XX.8.13

307期 睇新盤3“空中花園大宅”首度登場 郝德傑山120天長成交 1版 

XX.8.20

308期 一周新盤精選 港島君悅華庭 

現代中式“貴族屋” 2版 

睇新盤4何文田雅利德樺台 頂層3層複式“添食” 1版 

新盤透視1祈福新村 “活力花園”第2期連基本裝修尺價400元 1版 

XX.8.27

309期 一周新盤精選 上水高爾夫景園 

“意氣風發” 1版 

西環綠意居 

素雅“型”仔屋 1版 

XX.9.3

310期 一周新盤精選 北角港逸軒 

帶出家的氣氛 2版 

新盤透視 中山凱茵新城買樓送休閒球車 尺價1115元 1版 

更多文章
新聞實習報告--香港星島日報《超級睇樓王》
新聞實習報告--香港《盛世》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