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學生暑期報社實習報告

序:在大河報實習的30個日日夜夜離我漸行漸遠,我對其間經歷的點點滴滴卻愈發清晰可見。懷著對大河報秉持正義的操守,對實習老師的敬佩與感恩之情,亦是對自己初入媒體一線的經驗總結,感慨良久,懷著萬分思緒,記錄下在大一這個不甘平凡的暑假實習的收穫和教訓。

在大河報為期一個月的實習期間,共發稿50餘篇,大到一整版的通訊,小到豆腐塊似的訊息,可是對於自己這個初入大學的學生來說,發稿量對自己是可有可無的一件事,因為自己明白,最重要的是如何去學習,學習“鐵肩擔道義”的信念,學習“妙筆著文章”的思路,這,才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事。

新聞理論的實踐和新聞業務能力的提升

帶我的是李曉敏老師,跑衛生線,也就是整天和病人、醫院、衛生局、衛生廳打交道的,同時也是和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連的線。

新聞價值的判斷是在平時看報、寫稿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記得老師曾說過:咱們寫的是給老百姓看的,很多專業性很強的東西,不愛看,也看不懂,所以就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把稿子寫出來,服務老百姓。在這裡,判斷新聞價值的重要性、趣味性等就已經包含在其中了,很多東西不明擺著說出來,並不代表忽視它的存在。

記得去採訪醫院“惡性瘧疾救治中心”掛牌儀式,事件本身就是最多就是一篇訊息,沒多少實質性的內容,於是,自己寫了500來字就完事了,第二天見報時,卻是一篇3000字左右的大稿子。老師從採訪資料中,發現今年上半年我省共發現40多例輸入性惡性瘧疾,對於不了解這種疾病的老百姓和醫院來說,是一個值得警惕的漏洞,詳細介紹這種疾病以及其治療、預防措施才是最有新聞價值的東西,而不是掛牌儀式本身。

以前曾很鄙視會議新聞,感覺無非就是領導空泛的講話,底下是冷冰凍的鼓掌,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寫,可是真正實地參加並用心發現之後,才發現其有趣亦有點的新聞。

省衛生廳召開系統行風評議測評工作動員會,說白了,就是他們系統內部的一個自我檢查制度,到現場,發了厚厚一疊相關資料,會議沒開完,就回報社寫稿了。很糾結的成稿之後,老師說,不行,沒有內容。她仔細把資料看完了之後,提出了一些很細微的點,就是和百姓、社會關係密切的現實問題,奶粉檢測、職業病防治等等問題。事後,老師說,其實會議新聞是不好寫的,比現場稿要難寫,但同時也是重要的。會議呢,只是給了記者一個找新聞的機會。

因為促進社會發展進程的政策、措施都是在一個個會議上提出的,作為記者,我們需要把好的政策給老百姓說明白,這樣才能得到很好的落實。所以,如何在看似枯燥乏味的會議上發現有價值的點,是需要記者有很強的新聞敏感。

落地稿,就是國家出台一項政策或是別的媒體做了具有普遍意義的稿子,作為地方媒體,針對自己本地實際情況,把落點放在本地,而寫出的稿子。其價值點,就是第二落點的選擇角度。

前幾日,國家衛生部門要出台關於規範現榨飲料的檔案,那么到了鄭州這點,就需要調查鄭州市場的現榨飲料的相關情況,看看檔案規定的措施,在本地各商家有沒有得到落實。必須提出的是,不可否認,幾乎每個人都有喝過所謂現榨飲料的經歷,所以這個稿子,新聞價值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說。

面對形形色色的採訪對象和種種各異的新聞現場,作為記者,就需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仔細認真的態度,否則,搞混了新聞稿中最基本的信息,是一件很不應該的事。這一點,自己深有體會。

因為缺乏關於醫學方面的基本知識,把一個主任醫生的職位錯寫成了主治醫生,搞的醫院打電話來質詢。粗心的我才發現自己犯下的錯誤,也是給自己提了個醒。老師安慰我,錯誤之後必會進步,出現一個錯,下次必定很當心,有時你覺得很細微的東西,無所謂的,可有較真的就會揪著不放。老師還舉了她曾犯的一個用字的錯誤,可能就少了一個字,就會產生別的意思。如此看來,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必須學著養成。

新聞“七分采三分寫”這句話確實是亘古不變的道理。雖說在部分新聞現場,有提供新聞通稿,詳細介紹事件的五要素以及一些其他的情況,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資料是靠自己去蒐集整理的,因次採訪前列好提綱以及採訪的藝術和技巧是有為重要的。實習期間,自己獨立去現場採訪過多次,也通常會遇到省內多家媒體,這時,一些基本的資料大家都會問到,那么如何在你的稿子裡出現新的、吸引讀者的要素,這就需要你能夠問出有水平的問題,而問題則來自你提前列在採訪提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