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2018工程管理實習報告範文推薦

外形質量:絲頭有效螺紋數量不得少於設計規定;牙頂寬度大於0.3p的不完整螺紋累計長度不得超過兩個螺紋周長;標準型接頭的絲頭有效螺紋長度應不小於1/2連線套筒的長度,且允許誤差為+2p;其他連線形式應符合產品設計要求。

絲頭尺寸的檢驗:用專用的螺紋塞規檢驗,其環規應順利的鏇入,環止規鏇入長度不得超過3p.

(5)鋼筋連線接頭

鋼筋連線完畢後,標準型接頭連線套筒外應有外露有效螺紋,且連線套筒簡單邊外露有效螺紋不得超過2p,其他連線形式應符合產品設計要求。

鋼筋連線完畢後,擰緊力矩應符合表的要求。

2.上部結構鋼筋均在現場加工製作。搭設鋼筋加工棚,配備全套鋼筋加工機械,並安排專職人員進行從鋼筋加工驗收、取樣試驗、製作加工、機械連線取樣試驗、成品掛牌、分類堆放、核查發貨等整個鋼筋製作加工過程的管理,以確保鋼筋製作加工的質量。本工程梁主筋連線採用滾軋直螺紋鋼筋連線接頭。在工程中鋼筋進場和連線後必須由有資質的中心試驗室進行抽樣試驗,合格後方可投入施工。鋼筋加工時,根據施工安排,加工好的鋼筋分類、編號堆放,先用的鋼筋堆在上面,減少不必要的二次搬運。 鋼筋進場製作加工前,先檢查鋼筋表面是否潔淨,粘著的油污、泥土、浮銹使用前必須清理乾淨。 圓盤鋼筋調直後,不得有局部彎曲、死彎、小波浪形,其表面傷痕不得使鋼筋截面減小5%.

3.鋼筋切斷應根據鋼筋號、直徑、長度和數量,長短搭配,先斷長料後斷短料,儘量減少和縮短鋼筋短頭,節約鋼材。鋼筋綁紮必須嚴格按施工圖要求組織施工,鋼筋綁紮尺寸、間距、位置準確,所有鋼筋搭接和錨固長度必須滿足設計和施工規範的要求。鋼筋綁紮完後,必須整好混凝土保護層墊塊,保證鋼筋位置準確。

4.筋綁紮施工方法和施工措施

柱鋼筋骨架→修整底層伸出的柱搭接筋→安裝柱鋼筋骨架→綁紮搭接部位箍筋

(1)柱鋼筋骨架:

1)先將兩根豎向受力鋼筋平放在綁紮架上,並在鋼筋上畫出箍筋間距。

2)根據畫線位置,將箍筋套在受力筋上逐個綁紮。為防止骨架變形,宜採用反十字扣或套扣綁紮。箍筋應與受力鋼筋保持垂直;箍筋彎鉤疊合處,應沿受力鋼筋方向錯開放置。

3)穿另外二根受力鋼筋,並與箍筋綁紮牢固,箍筋端頭平直長度不小於10d(d為箍筋直徑),彎鉤角度不小於135°。

4)在柱頂、柱腳與梁鋼筋交接的部位,應按設計要求加密柱的箍筋,加密範圍一般在樑上、下均不應小於六分之一層高或45cm,箍筋間距不宜大於10cm(柱腳加密區箍筋待柱骨架立起搭接後再綁紮)。

5)修整底層伸出的柱搭接筋:根據已放好的柱位置線,檢查搭接筋位置及搭接長度是否符合設計和規範的要求。

(2)框架梁鋼筋的綁紮:

1)工藝流程:畫鋼筋位置線→放箍筋→穿框架梁受力筋→綁紮箍筋

2)先放箍筋後穿受力鋼筋,箍筋搭接處應沿受力鋼筋互相錯開。

3)框架梁與框架柱鋼筋交叉處,框架梁鋼筋宜放在框架柱受力鋼筋內側。框架梁鋼筋在框架柱部位搭接時,其搭接倍數或錨入柱內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

4)框架梁鋼筋應互相搭接,橫樑與縱梁交接處、梁轉腳處的錨固長度,均要符合設計要求。

5)框架梁鋼筋綁完後,應加水泥砂漿墊塊,以控制受力鋼筋的保護層。

(3)樓板鋼筋綁紮:

1)工藝流程:核驗模板標高→彈鋼筋位置線→綁紮底層鋼筋→安放墊塊→敷設專業管線→安放馬蹄鐵→標識上層鋼筋網間距→綁紮上層鋼筋→申報隱檢→隱檢驗收簽證→轉入下道工序。

2)雙層鋼筋網片之間設鋼筋馬鐙,以確保上部鋼筋的位置。

3)板筋綁紮好後,嚴禁踩在上面行走。為防止澆築混凝土時工人踩壞鋼筋,鋪腳手板作行走平台,供人行走,澆灌混凝土中派鋼筋工專門負責鋼筋修理。

4)樓板上的孔洞應預留,當洞口尺寸不大於300mm時不另加鋼筋,板內鋼筋不得截斷,由洞邊繞過;當洞口尺寸大於300mm時應按設計要求設定洞邊附加筋或小梁;在負彎筋處加設矮馬凳。在鋼筋綁紮成型後應及時鋪腳手板防止踩踏鋼筋。

5)澆築砼過程中,安排專職鋼筋工值班,發現鋼筋位移和變形後及時修復,保證鋼筋間距、位置、保護層始終符合設計要求。

5.鋼筋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修整措施

1)柱鋼筋骨架出現最多的問題就是機械連線有漏絲現象。經監理和技術負責人分析產生該問題的原因是鋼筋切斷機刀片磨損嚴重,刀刃鈍了,從而在鋼筋加工時出現馬蹄。建議其更換新的刀片來確保鋼筋的連線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