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生產實習日誌

於是我們將目光轉移到連線上:與相鄰載頻(第八個或第十二個載頻)同時對換comb端的pi輸出頭與馬達連線後發現,該載頻能正常工作,而相鄰載頻卻不能工作,從而將障礙定位在pi輸出線和馬達連線線上;更換從功率合成器上pi口至功率監測單元上comb口間的連線後,載頻正常工作,問題解決。

這些問題都因功率合成器上pi口至功率監測單元上comb口間的連線損壞,功率監測單元無法接收從功率合成器中耦合出的-32db的射頻信號,進而無法控制comb調諧.

實習日誌 第八天 2010年8月7日

今天的基站使用的是rbs200系統。某個載頻不能工作:交換側測試反應為該套載頻接收正常但不能有效發射;到基站觀察發現,該套載頻在推服過程中,rrx、trxc及spu一切正常,而rtx不能有效鎖定,導致整套載頻無法正常工作。

rbs200一般均採用自動調諧合成器的形式。自動調成器實質是一個窄帶合路器,其輸入被機械地調諧到指定的gsm頻點。在每一個合路器的輸入端都有一個步進馬達,它受控於它所連線的rtx。兩個輸入被合路成一路輸出,若干個合成器的輸出可以被連線成一條鏈。在調諧期間,發射機將其合路器的輸入設定到可以給出最大前向功率的位置,而且還檢驗反射回的功率,如果反射功率超過最大允許值,那么發射機將其自身禁用並發出一個錯誤代碼。

我們檢查並更換硬體設備comb、rtx及txd,結果在檢查rtx時,發現該rtx的"pt"連線埠中的針頭歪掉了,導致該rtx與從txd過來的射頻線不能有效接觸,rtx收不到從txd反饋加來的參考信號,無法將該信號與其自身發射信號進行分析比較,進而無法控制自動調諧合成器使其準確調諧到相應的頻點上,因此該載頻不能正常工作。將該rtx的"pt"連線埠中的針頭撥正後,該套載頻工作正常。

實習日誌  第十天  2010年8月9日

今天沒什麼事做,來說說硬體引起基站告警的問題吧。其中一個基站經工程局安裝並調測後,基站能正常工作。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話務統計分析發現,該基站的a、b小區有較高的擁塞和掉話。通過bsc觀察發現,該站的a、b小區均有分集接收告警,同時a小區還有駐波比方面的告警。到基站用omt觀察,發現有分集接收丟失告警及vswr/power檢測丟失告警。

由於告警均與天饋線系統有關,我們先用駐波比測試儀分別對a、b小區的四根天饋線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測量值均在標準範圍內,證明天饋線本身沒有問題。 我們知道,分集接受是解決信號衰落、提高信號接收強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小區通過兩根接收天線接受信號,可以產生3db左右的增益,同時通過對兩路信號的對比來判斷接受系統是否正常。如果tru檢測兩路信號的強度差別很大,基站就會產生分集接收丟失告警。分集接收丟失告警可能是tru、cdu、至tru的射頻連線或天饋線故障引起的。

在本次故障檢測中,我們注意到a、b小區均有分集接收告警且擁塞和掉話均較高,於是懷疑a、b小區的天饋線相互錯位。後經高空作業人員對天饋線逐一檢查,發現a、b小區的接受天線相互錯位。因此a、b小區的兩根接收天線接受方向不一致,方向不對的天線就接收不到該小區手機發出的信號或接受信號很弱,從而使小區產生分集接收丟失告警且伴隨著較高的擁塞和掉話。經更改後,分集接收丟失告警消失,且擁塞和掉話降到了指標範圍內。

實習日誌  第十一天  2010年8月10日

今天去檢查的基站的某一信道出現故障,退出服務。監視終端上顯示該信道“malf”,從管理終端上調出系統的自我診斷信息顯示該信道的狀態為:潱洌椋幔紕  8煟保寶煟擔  ..N..N03 ma 00  tib 22 075  c  00  21

熓奔  日期 系統激活 主站設備  設備名稱  設備編號 狀態報告 目標 信息)

先對該信道機測頻率和功率,發現頻率符合指標要求,功率只有10w左右,檢修後得知末級功放的第四塊功率管損壞,更換後功率達標。但接入系統後該信道機仍然不能進入服務狀態,診斷信息依舊。再次測它的頻率和功率,兩項數值都符合指標要求。分析可能是該信道的工作頻點受到干擾,掃頻後確實是存在干擾源,排除干擾源後該信道機恢復正常服務狀態。

干擾是導致無線通信系統性能和容量受限制的重要因素,它能引起串音、通話丟失或通話信號跌落並使用戶得不到滿意的通話質量,最重要的是干擾限制了經營商可復用頻率的緊密度。干擾可能來自另一移動終端、在同一頻率工作的其它無線通信設備、或泄入分配頻譜的帶外射頻能量。集群干擾最通常的種類有同信道干擾和相鄰信道干擾。出現干擾現象後,應儘快查清干擾的來源和產生干擾的原因,將因干擾引起的損失儘可能降至最小。

雖然,motorola  smartnet ⅱ系統是一套智慧型化程度高、可靠性強的集群通信系統,但在實際運行中也會出現各類故障,為保障通信暢通,特別是確保重要部門調度通信的暢通,需要我們全面掌握系統性能,在日常維護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提高系統維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