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報社實習總結

煤炭,這篇稿子後來經過韓主任添彩增色,順利刊登。

接下來的《原油綁架全球經濟上漲趨勢短期不改》,從收集資料到採訪,寫作,準備了也差不多一周時間。但這一周讓我感覺不錯的稿件是後來花費不足一個小時的《電煤價格干預政策合理嗎?》。起先是從田博士的一篇《煤炭價格不應該》約稿而展開的,隨後找到各大證券研究所發表的不同觀點。經過精心整合,對同一問題的大談論的報導形式出爐,此稿雖然是一篇綜合報導,但是刊發觀點鮮明,時機得當,很有實際指導意義。

[1] [2] 下一頁

後來,稿件配發評論及時發表。

步入——成熟

隨著了解的深入,對報紙定位的清晰,不到一周能又采寫了《貨幣閥門擰緊鋼鐵板材奈何》和編者短評《鋼企應如何應對》。

稿件發稿前天就已經采寫好,原題目是《貨幣政策從緊的方向不變》。待到第二天我再次打開稿件審查時,突然認識到採訪不完善之處太多,整整用了一個下午採訪金融學博士程實,東方證券分析師劉文亮、舞鋼金恆興貿公司經理、海東期貨北京營業部葉海濤,無論是通過郵件、qq還是電話,對“這次繼續從緊貨幣政策給鋼鐵行業是否帶來影響?”進行全面採訪。最後整理、融合形成現在的稿件。

不過,刊登後發現還是有缺點,由於做深度、大篇幅稿件,在突出它全面、深刻、多角度等優點的同時,掩埋了信息的“新奇性”,導致稿件冗長、陳舊、漫無目的。失去主題,甚至“亮點”。

這一點,我以後一定注意改正。

至於《鋼企應如何應對》短評,由於我個人不認為剛剛從事編輯記者工作的新人就能發表尖銳觀點評論的思想作怪,所以這篇主要是篇建議性文章,對鋼企應如何應對繼續從緊貨幣政策而提出的一些個人建議。記者閱歷、經驗、全局把握性是一評論員最起碼的必備條件。

自身不足

通過一個月來的實習,自我發覺到身上仍有好多不足之處,無論新聞專業理論還是實踐採訪經驗。具體來說:

1、對報紙在核心定位把握不夠準確。鋼鐵物流必須牢記“鋼鐵”和“物流”兩個核心概念,尤其在做鋼鐵上下游產業的新聞,常常最後忽視把其和鋼鐵交叉採訪。我采寫的第一篇稿件就犯了這樣的錯誤。

2、自身知識面不夠豐富。後悔在校期間,沒有大量擴展知識。尤其是經濟、社會文化知識,雖然也選修了《總量經濟學》,沒有用心去學。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

3、採訪面(對象)太過於局限、單一。這種思維模式需要調整,譬如,《貨幣閥門擰緊鋼鐵板材奈何》,采寫後自己感覺不錯,定稿後第二天又發現,採訪過於受限,應該全面、綜合去看待從緊貨幣政策問題,當然,考慮到自己所屬報紙,把貨幣政策和鋼鐵業交叉采寫顯得更為重要。

4、近期這幾篇稿件出現一個通病,字數偏多,顯得冗長無主題。這應該怪我一開始對版面的理解有誤。初步認識現代物流報,總感覺版面、版式過大,應該在稿件上下力度,多做深度性大稿件,來填充版面。這是不對的,新聞稿件要求“新”、“準”、“精”、“實”等特點。本以為這一要求只針對大眾、晚報都市報適用,其實這是對認為新聞單位的新聞稿件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我會在以後糾正這一錯誤認識。

5、剛畢業,心情比較沉重,一個月來,幾乎沒什麼話說,除了自己的工作,就是學習財經知識。

切身感受

總攬現代物流報,我個人感覺:

1、首發新聞不是很多,記者自己採訪稿件少。大多都是二手新聞的整合、編輯。沒有親自採訪,失去新聞基本的現場感與新聞應具有的真實、及時特點。這一點王亞彬記者把握的很好。

2、不夠有深度。作為鋼鐵專業報紙,我們應該對鋼鐵前沿、動態信息進行深入挖掘,做到全面、多角度綜合性報導。專業報紙,不同於晚報、都市報新聞的最大特點就是;做到有深度,能夠給客群對象提供專業的指導、引路的作用。換句話說,就是所采寫的新聞應該對鋼鐵上下游生產商、銷售商帶來實際參考價值,這也是報社以後維護客群群,擴大客群群的關鍵。這一點楊世新記者把握的很好。

3、版面分布稍顯複雜。各版、版頭主題定位往往與內容不相符。換句話說,各版面界線不是很明確,出現一篇稿件同時放在那個版都可以的局面,譬如:一篇煤炭類稿件可以放在產經版,也可以放在藍海版,更可以放在專題版。當然,這樣的後果便是,各版面負責編輯采寫新聞很容易出現撞車現象,建議重新審視、精心策劃、細緻定位各版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