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老師實習總結

4、把握機會,上好每一節課

國慶節後,我開始走上講台。為了慢慢適應課堂氣氛,體驗真實的課堂,我們大多數都是從習題課向新課過渡。一開始我上的是試卷講評課。我以為評講試卷很簡單,只要把問題講解清楚即可。整一節課都是我一人在滔滔不絕地講,課堂很安靜,我也不知道學生聽明白了多少。課間馬上請教葉老師,上重複課時就有所進步了。我主要增加了一些互動的環節,時不時提問學生,讓學生參與進來,師生共同來解答。這就避免了學生走神和不專心。

當我上第一堂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時,出現了“教學任務未完成”“重點不突出”“教學環節過渡不自然”等問題。葉老師指出了我上課的不足與缺點,並提出了相關建議。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後的聽課和寫教案過程中就有了針對性。通過了聽課和實踐,開始有了一點進步。這時,葉老師給了我多次機會,嘗試上不同文體、不同類型的課,從古代的詩文到現代傳記文體到現代散文,從習題課講評到新課的授課到作文課的評講,從不同層面鍛鍊和培養我的授課能力。

我主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來上課。課堂上時我起的是引導的作用,更多的是以學生朗讀與思考回答問題為主,然後由學生充當小教師的角色來點評和補充,或者採取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然後大家共同分享討論成果。

我的教學設計理念和教學方式都很好,但是由於經驗不足,收到的效果不太理想。我總結出了三大問題:一是引導能力有待提高;二是預設與生成未能很好地結合;三是激勵教育做得不夠。

面對這些問題,我曾經茫然、灰心喪氣,喪失了繼續前進的動力。隊友們的鼓勵讓我重燃鬥志,指導老師的殷切期望給予我面對現實的勇氣。我重拾信心,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備課當中,,針對自己的不足各個擊破。

在引導方面,我聽課時會更加留心老師的引導方式,此外,我會想方設法去做好引導,或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或補充相關背景資料,或聯繫以前學過的知識,或補充一些生動有趣的例子等。學生在我的引導之下,思考問題也有了方向,課堂也開始活躍起來了。總之,我會千方百計去引導學生,由學生思考生成答案,代替老師的灌輸。

關於預設與生成之間的矛盾,我也盡力去改進。我一般都是以儘可能有效地邏輯思路來設計教學過程,實際教學時也遵循預設的線性思路,對於突發的提問與意外未能很好地應變處理。葉老師也指出了我的預設與課堂的生成未能很好地結合。或者是刻意引導學生跟著自己的備課思路走,或者忽視學生的回答。據我了解,葉老師能合理地、隨機性地根據學生的互動來調整教學內容,更多地遵循生成主義的非線性思路,但又不完全是被動地跟著學生的思路天馬行空,而是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能放得開收得攏。老師的高明之處,似乎不在於她的教學設計是如何的完美,而是她對教學過程的有效調控。這是我要學習和努力的方向。

我也努力做好激勵教育,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剛開始,對於學生的回答或朗讀背誦,我只是說“嗯,好,請坐”“很好”,表揚語言過於單一和貧乏,或者是忽略點評,直接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葉老師聽了我的課後,指出了這一問題及其危害性。其實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與讚許,如果我忽略學生們的內心需要,這會大大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只憑一句讚美,我可以快活兩個月。”學生亦如此,如果給他們一個讚許的眼光,或是讚揚,他們內心可能會歡呼雀躍。

這以後,我會有意識地去改進。學生討論完後,不再是直接進入討論成果的分享,而是表揚他們討論的積極性與熱情,甚至故意給他們戴高帽,稱讚他們胸有成竹,調節課堂氣氛;學生集體背誦課文後,我也會大力表揚,還對個別平時很少有機會得到表揚的學生進行了褒獎;對於膽小的學生,我會耐心地聽完他斷斷續續的回答,並且從回答中善於發現學生進步的地方加以激勵。久而久之,很多學生都受到了激勵與鼓舞,上課時也更加積極,甚至敢於舉手回答問題了。

表揚的反面是批評。課堂上學生的不專心,或搞小動作,或趴桌子睡覺等現象,上課時有些老師不加管理,這會縱容學生的不良習慣。遇到這種情況,我一般是對其瞪眼睛,或者趁著大家集體朗誦時走到學生身邊醒他。而我很佩服葉老師批評教育學生的方式。她不會罵學生,批評學生不會讓學生難堪,而是採取了學生都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批評教育。如集體朗誦時,一學生神遊太空,老師沒有大聲訓斥他,而是讓他個人朗讀幾句。老師先是表揚他的朗誦,接著以半開玩笑半嚴厲的口吻“你們個別人故意齊讀時不開口,想引起老師的注意,然後有機會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華,但是希望你以後注意,不希望在以這種方式來吸引我的注意力啊……”其實大家都知道老師不只是教育他,還在提醒其他同學也要注意這種情況。這比單獨個別提醒作用更大。帶笑的批評,在表揚中批評,這種激勵教育是我要細緻觀察與揣摩學習的地方。

(二)班主任工作篇

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我也沒有忽略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工作很瑣碎,但是如果用心去做,你會發現其中的樂趣。我被安排到高一(17)班擔任實習班主任。初次見面時,我就向原班主任了解班裡的情況。全班61人,男生37人,女生24人;內宿42人,外宿19人;正取生44人,擇校生17人。大部分學生都是初次離開家裡來到學校生活,學業水平普遍較低,通過多種途徑還了解到這裡的學生大部分家庭背景都有些複雜,或抱養,或來自單親家庭,或雙親外出打工的,或是存在家庭矛盾與糾紛的。但是經過八周的相處,我發現這裡的學生很純樸、可愛,都渴望別人的關懷。因此,我會從細微處關心學生,也會從整體出發,協助員班主任做好班級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