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總結(科技支農服務團)

xx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赴xxxx科技支農服務團經過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在xx市xx區xx鎮xx鎮進行了以“科技支農”為方向、“青春寫在大地上”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揮科技效應、人才效應,為生態xx的建設和新農村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現將團隊實踐的有關情況和活動成效總結如下:

一、活動概況

在學院領導的高度重視下,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經過多次會議磋商,此次“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繼續延續前兩年社會實踐的活動內容,發揮植物保護專業的優勢,以“青春寫在大地上”為主題,開展科技支農社會實踐活動。同時,科技支農服務團隊還得到當地政府和團委組織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受到農戶的真誠歡迎,使學校、社會和學生形成共識與合力,保障活動更紮實有效地開展。

在為期一周多的實踐過程中,xx科技支農團隊深入和鳳鎮,走向田間地頭,調查了解當地主要水稻病蟲害情況;走近農戶生產生活,了解農民在生產實踐中的困難;召開農民會,指導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對話省勞動模範,學習領會服務“三農”意識;同時,接受農戶的諮詢,力所能及地解答農民生產實際中的問題,並將有關疑問和知識盲點進行了記錄,返校進行了諮詢和整理。

為幫助當地農戶深入了解作物生長中存在的病蟲草害情況,活動還邀請了學院農藥系蘇建亞教授和植物病理學系范加勤副教授,分別就和鳳鎮水稻和蔬菜種植中常見的蟲害與病害防治為當地企業代表、各村農業技術員、種糧大戶進行了專題培訓。學院與和鳳鎮達成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基地的協定,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從而使本次科技支農活動又增添一份碩果。

二、活動形式及內容

1、對話當地種糧大戶,實地了解水稻病蟲害發生情況

隊員們通過聯繫當地團組織,走訪農戶,適當下田,調查了解當地水稻生長情況,重點了解病蟲害種類及防治手段、農藥的種類、使用方法及其產生的環境問題。團隊人員分工明確,各盡其職,下田調研,採集葉樣,並拍攝記錄;與農戶交談,分發水稻病蟲害防治資料,並做好文字記錄,實地了解水稻病蟲害發生情況。

2、開展水稻、蔬菜病蟲害防治技術講座,實現信息與知識雙向傳輸

活動期間,服務團更是請來xx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蘇建亞教授和范加勤副教授,為和鳳鎮專業合作社社員、糧食蔬菜種植大戶開展“水稻、蔬菜病蟲害防治”專題培訓講座。蘇建亞教授結合和鳳鎮作物種植情況,主要介紹了水稻、茶葉、蔬菜等作物的蟲害發生規律、發病症狀等,詳細講解了農蟲的防治方法,尤其結合當地水稻生長環境,重點介紹了螟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水稻蟲害的防控措施,推薦先進農藥產品信息並指導農戶安全、有效使用農藥。范加勤副教授從糧食安全問題入手,就蔬菜產業發展中存在病害問題進行了介紹,在細緻分析各類蔬菜病害的症狀及發病原因的基礎上,他指導農戶採取科學防禦策略,並強調要綜合運用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及化學方法,全面防控蔬菜病害。兩位專家結合農情、切合實際,積極為農戶增產增收支招,獲得了合作社社員和種植大戶的一致好評。

3、對話省勞動模範,領會服務奉獻精神,積累農田實踐經驗

活動期間,服務團志願者走訪參觀了xx縣華成蔬菜專業合作社及xx縣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並與兩個合作社的負責人——省勞模路xx、陳xx面對面交流座談。路曉華告訴志願者,目前病蟲害是影響蔬菜增產的一個主要因素,他結合合作社生產種植現狀,介紹了蔬菜種植中的病蟲害情況,指出農藥的安全、科學使用關係到蔬菜的增產增收和質量問題,我們既要通過使用農藥防控病蟲害,也要避免濫用農藥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這正與服務團此次社會實踐的目的不謀而合。針對合作社的困惑,服務團隨行專家從常見害蟲的棲息條件和種植中經常使用的生物防治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相關病蟲害防治建議。隨後,服務團志願者在路曉華的帶領下參觀蔬菜大棚種植區,並在隨行專家的指導下學習常見病蟲害的鑑別方法,了解常用的防治手段。

在與省勞模陳xx的座談中,服務團志願者了解了目前合作社水稻種植的機械化水平及國家對農業機械化的政策、經濟支持,同時探討了水稻種植中“三病三蟲”(三病: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三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螟蟲)問題的防治方法。陳xx強調,在一線農業生產中,植保人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老百姓往往是根據植保人員的指導進行病蟲害防控的,因此他鼓勵大學生肯吃苦願學習,多下基層多鍛鍊,爭取將來為農業發展做貢獻。陳xx還帶領服務團志願者到稻田,觀察移栽水稻和直播稻、機插秧和人工插秧水稻的不同生長情況,講解自生稻及水稻常見病害的識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