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產局述職述廉報告

五年來,我局各項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市農業局的正確我局緊緊圍繞“增產、增效、增收”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漁村的總體目標,全面貫徹“大水產”發展戰略,堅持以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漁業資源為主線,以轉變漁業增長方式為重點,以確保水產品安全供給和漁民持續增收為目的,立足市情謀發展,開發大水面,精養小水面,主抓名特優,不斷開拓漁業發展新思路、新途徑、新領域,為推動全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速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現將我局五年來的主要工作報告如下:

一、履行職能情況

(一)以和諧發展為主題,漁業各項生產指標全面增長。截止XX年底,全市實現養殖面積98萬畝,比XX年88萬畝增10萬畝,增長8%,比上年增加2.5萬畝,增長1.3%。其中水產常用水域養殖面積92.2萬畝,比上年增加2.5萬畝,增長1.3%;稻田野生龍蝦寄養等潛在養殖開發面積5.8萬畝,比上年增加4.23萬畝。水產品產量達到25.1萬噸,比XX年21萬噸增加4.1萬噸,增長18%,比上年增1.2萬噸,增長4.5%。漁業行業經濟總產值達24.9億元,比XX年13.5億元淨增11.4億元,增長3%,比上年增4.2億元,增長20.4%。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14.1%,比XX年13.8%提高了0.3個百分點。魚苗生產39.9億尾,比上年增2億尾,增5%;魚種生產6.3萬噸,比上年增加0.2萬噸,增3.6%;投放魚種5.9萬噸,較上年增加0.4萬噸,增6.8%;漁民人均增收5663元。占全市人均增收300元的42%,漁業為全市農民人均增加純收入45.1元。連續五年來我市水產各項主要生產指標均位列全省第五,居荊州、武漢、黃岡、孝感之後,水產業已成為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漁業產業結構日趨最佳化。五年來我局共開展科技下鄉入戶和科技培訓等活動983次,並通過開展科技下鄉培訓活動成功推廣了美國斑點叉尾鮰、中華絨毛蟹、克氏原螯蝦、黃鱔、鱖魚、大口鯰、雜交才魚、湘雲鯽、黃顙、銀魚等10個優勢養殖品種和水庫網箱養魚、湖泊圍欄養蟹、稻蝦共生、魚禽共生、魚蓮共生、魚+豬+沼氣結合、2:8放養模式、龜鱉生態養殖、種青養魚和工廠化流水養殖等10種高效養殖模式,使全市放養品種和養殖模式日趨最佳化。今年全市名特優放養面積達83萬畝,名特優產量17.2萬噸,實現產值13.65萬元,漁業一二三產業比例結構由上年的92.1%、3.8%、4.1%最佳化為82.2%、10.2%和7.6%,名特優水產品比重達68%,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全市生態高效養殖模式總面積達到35萬畝。並形成八大養殖區域即:一是虹鱒魚、金鱒魚、三文魚等冷水性魚類養殖區;二是淡水白鯧、羅非魚、彩紅綢等熱帶魚養殖區;三是中華龜、中華鱉等龜鱉養殖區;四是斑點叉尾鮰、鱘魚等網箱養殖區;五是克氏原螯蝦、中華絨毛蟹等蝦蟹養殖區;六是湘雲鯽、雜交才魚等新品種養殖區;七是黃鱔等池塘網箱養鱔養殖區;八是銀魚等人工放流養殖區。

(三)以規模漁業為主導,水產板塊基地建設日趨完善。幾年來,我局按照“基地、文化、社會”三個建設一起抓的思路,使水產板塊功能得到充分顯現,五大板塊基地已基本形成。即:一是以京山為核心呈現出五大公司特色的生態龜鱉產業特種片。二是以鍾祥為核心呈現出六大推廣特色的網箱鮰魚產業漢江線。三是以沙洋為核心呈現出五大突破特色的湖田蝦蟹產業長湖圈。四是以東寶為核心呈現出四大發展特色的天然銀魚產業漳河園。五是以掇刀為核心呈現出五大基地特色的高效鯽魚產業中心區。五大水產板塊基地現已實現養殖面積50.37萬畝,占全市養殖面積的68%,產量15萬噸,占全市漁業產量的56%,產值12億元,占全市漁業生產總值的54.5%。為增強我市水產品的市場競銷力,增加漁民收入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