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心得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心得

重溫厚重歷史 再現紅色青春

——燕山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星星之火”愛國教育小分隊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同時展現燕山大學風采,展現現代大學生的世紀風采。環化學院20名同學組成星星之火愛國教育小分隊,騎腳踏車到秦皇島各縣廣泛進行愛國主義宣傳。

7月19日下午4點整,“星星之火”愛國教育小分隊在湯和公園裡的革命烈士紀念碑下舉行了莊重的“星星之火”愛國教育小分隊的出征儀式。出征儀式結束之後,隊員們分工協作,開始了宣傳活動。一部分隊員在“熱愛祖國,珍愛和平”的條幅前組織大家為中國抗日勝利60周年紀念簽名,表示為這段歷史的緬懷;一部分隊員對在湯和公園的遊客進行了問卷調查活動;一部分隊員在愛國圖片展面前為為觀看的人們講解圖片的內容、背景等等。大部分的民眾對小分隊的活動表示出了極大的支持。

22日上午,小分隊來到了昌黎縣光榮院走訪抗戰老戰士。雖然在交流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有的老人耳朵不好使;有的老人不識字;有的老人重病在身,不太理解同學們的來意。可他們都格外的高興:他們都知道有一群孩子來看他們了,來看這些無兒無女的孤獨老人們,這些孩子還記得他們曾在年輕的時候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衝鋒在戰爭的硝煙里。

活動結束後,閉上眼總還能想起與老人們在一起的那一幕幕。回來時好多同學都說起老人們跟他們說得最多的話:“你們下午還來嗎?”,“你們下次啥時候來呀?”

23日下午,隊員們來到山海關烈士陵園。這座烈士陵園建於1954年,是為了紀念1945年為保衛山海關而英勇犧牲的烈士們。走進去,但見烈士墓碑旁邊,一片松樹已經長得枝繁葉茂鬱鬱蔥蔥。隊員們在紀念碑前列隊,講話,行禮,掃墓。在這肅穆的場合,仰視那高高的墓碑,目光移過莊嚴的陵墓,移過護欄上數不清的一個個五角星,仿佛回到了久遠的年代,似乎聞到了血腥的味道,看到了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英勇的烈士們,他們都聞到過,看到過,而今 ,他們的英魂長眠於地下,長眠在這片他們深深愛著的土地上。但是,沒有人會忘記他們,隊員們掃去陵墓旁的枯枝雜草,用心和久眠的英烈交流。

在之後的一周時間裡,隊員們又相繼開展了走訪老戰士、入戶問卷調查、愛國圖片展、愛國主義影片放映、大型簽名、問卷調查、等一系列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獻無悔青春 塑西部靈魂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自動化系遠赴內蒙古社會實踐報導

為了回響團中央組織開展的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號召,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自動化系在學校團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社會實踐小分隊,前往內蒙古實地考察,了解當地的工業、農業、教育等方面的的實際發展情況,並訪問西部志願者。

7月7日社會實踐小分隊抵達呼和浩特市,在團市委辦公室他們詳細了解了我國西部大開發在當地的具體政策,當地的工業、農業、教育還有志願者的實際情況。

8日早晨,實踐小分隊到了第一個考察地點——內蒙古大學,受到了內蒙古大學師生的熱烈歡迎。大家就西部的地理環境、資源儲備、畜牧業發展、環境問題展開了交流討論,大家各抒己見,紛紛為西部大開發獻計獻策。交流會結束後隊員們在內蒙古大學同學的帶領下參觀了他們的內蒙文化的博物館。 

本次東西部大學的交流不但增進了兩所兄弟院校之間的友誼,而且使東西部大學生有了一個可以溝通思想的平台,使東部大學生了解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事物,為即將赴西的大學生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9日上午,小分隊來到了托克托縣位於黃河邊的一個村莊。對當地的農村情況進行了考察。這裡的農民幾乎全部以種地放羊為生,每年的收入微乎其微。這裡有許多房屋都是由泥土搭建而成並且十分低矮。很多窗戶上沒有玻璃,而是用紙糊成的。中午時分,隊員們來到了山坡上的一個老農家,和正在吃飯的老兩口進行了交談。談話中了解到政府已經在農村全部免收地稅,當地農民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對農村教育的考察,是實踐小分隊此次活動的重點之一。10日,隊員們來到了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勝利營鄉九龍灣中學。學校的校長和幾位老師親自接待了隊員們並向大家簡單的介紹了學校的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等方面的情況。他重點談到了政府“兩免一補”的政策。所謂的“兩免一補”即為國家在西部的部分省市對中國小生實施免學費,免雜費,補住宿費的優惠政策。校長說,由於這一優惠政策的實施,農村的輟學率明顯降低。通過和老師的交談,還了解到,當地教育局每個假期都會安排老師們參加培訓,以增強教師的素質水平。上級部門給學校配置了電腦,電視等多媒體教學的硬體設施,但利用率並不高。在談到學生的問題上,老師們指出,近幾年學生較以前相比,素質明顯提高,但是,但是考上大學的學生卻很少有回到家鄉搞建設的,西部人才依舊缺乏,生活依舊貧困。 

在九龍灣國小實踐隊員遇見兩名西部志願者,於是隊員們和志願者進行了心靈的交流。黑黑的臉龐顯示出生活對他們的歷練,成熟而樸素的著裝再也找不到他們學生時代的影子。通過交談了解到當地有關部門對他們的生活、工作情況都非常關心,他們自身也克服了家庭、思想、語言不通等方面的障礙,全身心的工作著。志願者們不僅帶來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帶來了經過高等教育後所擁有積極向上的思想。這種思想對周圍當地的青年產生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