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附中語文教師述職報告

三曰,組織小組活動。 

所謂動靜相宜,一味高蹈,也會產生審美疲憊感,適當地安排一些小組活動,就好像飽讀詩書後的下筆為文,是一種很好的練兵方式。一方面可以在組內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一方面又能在組與組之間產生競爭意識;另一方面還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並且暗喻著自主學習的生機。通常我會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每兩個組作為一個單元,接受一項工作,比如一個找典講古、一個劃出寫景層次、一個品味詞語的形象色彩,如此,單元之間,各個不同,又互相補充;單元之內,兩個小組各顯神通,都試圖讓全班大多數接受自己的意見。既有**又有集中,既講效率也重節奏。尤其是學生在其間表現出的非凡的創造力令人振奮。 

四曰,語言能力訓練。 

從長遠的意義上說,

我1999年7月畢業於江蘇省揚州大學,取得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同年8月到清華附中報到,正式走上了工作崗位,成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

也許是性格使然,我並不是一個善於和學生較勁的老師,更沒有控制他們的意願,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對班級的管理,我都更願意跟學生平等共處,在一種溫和寬鬆的氛圍中求得相互的進步與發展。尊重學生的需要,相信他們的能力,不輕易抹煞、扭曲、置換學生的積極性,也無意於樹立一面唯老師論的大旗,是我自為人師以來時時提醒自己,並且時時實踐著的。我希望多年以後我的學生在回眸高中生活時,不至於拋出諸如暗天無日之類的斷語;我希望他們傾向於以合作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我還希望他們每個人都勇于堅持、敢於言說自己合理的意見,同時並不吝惜向他人展露求同存異的寬容笑顏;我更希望每當他們提筆為文時,心中仍然會對語文保有一份溫情的懷念。 

教學單元 

大概是因為很想對自己刻苦的學生時代有個交待,我把教學看得很重,如何備好課、上好課一直是我心裡的重頭戲,任何時候,都不肯懈怠。一堂課上下來,感覺好的話,整整一天,我都會歡欣鼓舞,反之,則萌生羞見江東父老的沮喪。細細想來,我最在意的是課堂上學生對我的呼應程度,為此,我竭力迴避那種自說自話的講課方式,

對喚醒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啟發他們獨立思考的自覺,從而點燃他們對語文的興趣,表現出了由衷的熱情: 

一曰,文本參讀。 

文本參讀即是以課文為本,據其內容、體裁選出與之相關的其它篇目,作為導入語、或者作為開闊學生視野的一扇窗戶,引入到教學過程中。通常在兩種情形下,我比較偏向此種方式:一是文章中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分析式的語言又往往表現的力不從心;二是一些老話套話,不說不行,直說又淡而無味,不如用其它文本來詮釋,反倒能醞釀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同時也頗符合中國文學含蓄的風度。我個人以為,僅在給學生一個自己看書的由頭這一點上,文本參讀就很有意義,再往深里說,文本參讀一方面可以省卻教師生硬的講述,轉而倚重於學生自在的感悟;另一方面又可以幫助學生準確把握作者的人生境界,理解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堅持這種方式,將打破課內與課外的深重隔閡,讓學生嗅到來自外界的駁雜聲音,而不只是在經典的背景上輾轉反側。值得欣慰的是,一段時間下來,學生看書的積極性果然在逐步提升,校圖書館借不到的,還請我幫忙到大學圖書館去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