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鄉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總結

(三)加大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宣傳力度。加大對《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測評體系》的宣傳。辦好電視少兒節目和《德陽日報》教育周報,用好黨政網關注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設連線平台,強化公益廣告宣傳,運用好“英雄少年”先進典型,增強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輿論監督。

四、創新思路,深化和推廣共建共育機制

(一)深化“警校共育”。完善“警校共育”長效工作機制,抓好“六進”、“三見”、“七個特別”、“一三五”、“路隊制”等工作方法的鞏固和深化,繼續抓好“八個100%”工作目標的鞏固和發展。加強校園安全隱患排查及督查力度。

(二)總結推廣“區校共育”經驗。按照“有班子、有制度、有措施、有效果”的要求,充分發揮社區居委會、少工委、關工委的作用,構建由學校、社區共同參與的雙結合體系。組建來源多樣、專兼職結合的未成年人教育工作隊伍。加強社區(村)未成年人教育志願者服務隊伍建設。

(三)積極開展“醫校共育”。在中國小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中心,針對地震災區未成年人心理特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醫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實施青少年“心理陽光”工程。加大未成年學生公共衛生知識教育力度,積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區的試點工作。

五、發揮“12355”青少年維權中心的作用,做好特殊未成年教育引導工作

(一)關愛留守兒童。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部門聯動機制。關注農村留守流動兒童,開展“愛心媽媽”招募結對工作,開展“代理家長”、“親情電話”、“城鄉少年手拉手”、組建“留守小隊”等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抓好農村寄宿制中國小建設、管理。在留守兒童集中的區域建立親職教育指導服務征地,對留守兒童監護人進行親職教育指導。

(二)關心農民工子女。逐步建立流入地與流出地的溝通協調機制,建立接納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保障機制,對接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為主的學校給予支持和指導。

(三)救助流浪兒童。建立流浪兒童救助保護機構,健全流浪兒童生活、教育、管理、返鄉和安置等保障制度。依法打擊強迫、誘騙、教唆未成年流浪行乞和違法犯罪的不法行為,對乞討、流浪未成年及時進行救助。

(四)幫助孤殘兒童。建立社會福利院、殘疾人康復中心等救助機構。孤兒和殘疾兒童救助所需資金納入城鄉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事業發展資金,保障其基本生活不抵於當地平均生活水平。具備就讀能力的孤兒和殘疾兒童,及時就近入學,並受到必要的照顧。開展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幫扶工作,採取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家庭寄養等方式進行救助。辦好特殊教育學校。

(五)教育邊緣兒童。構建有效的社會幫教網路,對邊緣兒童進行心理治療和行為矯正幫教工作。充分發揮“五老”志願者的作用,加強對邊緣兒童的司法救助和教育挽救工作。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領導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