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匯報:改革開放30周年有感心得

經典中國·輝煌30年--偉大旗幟指引偉大道路

30年前,美國《時代》周刊在介紹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時,不無疑惑地寫道:讓全球1/4的人口迅速擺脫孤立、與世界接軌,有過這樣的先例嗎?

30年後的2008年8月,《時代》周刊一篇有關中國報導的結尾,似乎對這個問題作出了解答:“當奧運會主火炬點燃時,全世界見證了一個確鑿無誤的事實:中國回來了——在榮譽的光環下。”

30年,中國從一個貧窮的開發中國家成長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創造了“世界奇蹟”。人們在思考一個問題:奇蹟背後,有哪些寶貴的經驗?

旗幟指引道路

30年間的巨變得出的一個不容置疑的結論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1978年,安徽小崗村18名農民在土地包產到戶的“盟約”上摁下手印時不曾想到,他們的做法在中國燃起了燎原之勢。

“事實上,‘人民公社’化後,包產到戶的想法和實驗就沒斷過。安徽小崗村的關鍵一步,讓這種改革的熱情在全國農村瞬間爆發。”中央黨校教授劉海濤說,“我們黨充分尊重農民包產到戶的意願和首創精神,因勢利導地推進了這場改革。”

從農村掀起的這場革命很快就向其他方面擴展開來。中國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的同時,毫不動搖地支持、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讓不同的市場主體共同創造了中國奇蹟。

中國的發展經驗無疑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印度尼赫魯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孔塔帕里這樣分析道:“在不偏離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在實踐層面奉行務實變通,在理論層面實行兼收並蓄、繼承發展,從而形成了一整套緊密結合國情的發展方略。”

曾發表過研究報告《北京共識》的美國高盛公司高級顧問雷默坦言:“儘管他國不能複製中國的發展模式,但中國模式中一些內容卻是值得研究的。”

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世界奇蹟的中國共產黨,非常注意總結實踐經驗。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全面回顧改革開放偉大曆程後,將新時期的寶貴經驗科學概括為“十個結合”,即:“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築改革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

“‘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是黨和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艱辛探索得來的,是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央黨校教授張榮臣說,“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這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的根本保證。”

一根紅線貫穿始終

“回顧改革開放進程、分析寶貴經驗,我們可以清楚看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正是貫穿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統領十條寶貴經驗的思想紅線。”《求是》雜誌社研究員黃葦町說。

截至2008年8月8日,我國滬深股市股票賬戶總數已經接近1.2億戶。而在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時上市交易的僅有8隻股票。

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到股票市場時明確提出:允許看,但要堅決試。“這就使我們徹底衝破了思想上的禁區。”回想當年,曾經分管金融工作的上海市原副市長莊曉天說。

思想的不斷解放,推動了認識的不斷深化,

促進了境界的不斷拓寬——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計畫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新的社會階層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經濟到政治、文化、社會,各個地方、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中華大地處處生機勃勃。

1980年,廣西羅城、宜州兩地村民突破生產大隊政經合一的基層組織體制,建立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村委會組織,開創了村民自治的先河。在此之後,我國最高立法機關出台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把村民自治納入法制化軌道。

“積極發展基層民主,是思想解放在民主政治領域的直接反映。”黨建專家葉篤初指出,30年來,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黨內監督、擴大黨內民主,作為最高國家立法機關的全國人大推行開門立法、廣泛吸納社會各方面的意見。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說:“我們只有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深化改革,才能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挑戰,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科學發展引領未來

經過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國開始步入“發展黃金期”與“矛盾凸顯期”相互交織的特殊發展階段。許多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環境、資源和能源形勢嚴峻,粗放型增長方式亟待轉變;對外經貿往來中,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摩擦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