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校學習思想匯報:做一個不僅合格而且優秀的黨員

上黨校的日子過得很快,在昨天,5月4號,我們結束了黨校的最後一堂課。短短几次課,讓我受益匪淺,收穫良多。

黨校的第一課, 我學會了“理想、責任、忠誠”。沈老師問了我們一個問題:入黨意味著什麼?我愣住了,入黨到底意味著什麼呢?經過一番思考,老師給了我們一個答案——“入黨意味著接受一個理想,擔當一種責任,承諾一份忠誠”。

我們要拒絕平庸,以青春的激情點燃理想。

理想是青春的標誌。李大釗曾經說過“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 青春的價值在於它是不耐久藏的珍寶,是稍縱即逝的瞬間;青春的意義在於它是一個時代的精神,是一個時代的性格;青春的奧秘在於它總是希望做出一切,總是不斷奮勇直前。這就告訴我們,理想代表著青春,洋溢著年輕,彰顯著活力。

理想它規定了人生的方向。王守仁說“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如果我們的志向不確立,就會像沒有舵的船,沒有韁繩的馬,飄蕩放縱,最後又會去到哪兒呢?沒有了人生的方向,我們的道路將會一片迷茫,無處是從,最終將庸庸碌碌,虛度了一生。我們的一生可以是普普通通的,也可以是轟轟烈烈的,一切都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就像鳥兒光有了翅膀是不夠的,還要有對藍天的渴望。因為有了理想,鳥兒對藍天的渴望才會更加的強烈,因為有了動力,它才能飛得越來越高,跟目標越來越近。這就是理想帶給我們的人生意義啊。

同時,理想還提升了我們的人生境界。在馮友蘭的世界裡,人生有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通過資料學習,我深入地了解了這幾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順才順習”的,以本我為中心,正因為人是自然的,所以人的需求也是自然的,每個人都有滿足自己需要的權利,任何人無權干涉和剝奪,所以我們應推崇自然境界。第二種境界,是“為利”的。這個境界的人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取捨,對自身有實際意義,即使對他人和社會有意義也是相對於自我而言的,不管做什麼,都有確切的目的。第三種境界,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行義”的。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更是和諧社會的主體。人在社會中應該乾什麼,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們應該按照社會的基本要求,在社會中學會生存,在社會中學會完善自己,並不斷的學會溝通他人、溝通社會、溝通宇宙,成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人。第四種境界,是“事天”的。處於此境界的人,馮友蘭稱之為“聖人”。當今世界,社會日益變化,人們面對充滿誘惑的世界,顯得有點不知所措。我們應樹立怎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是值得深究的問題。

作為入黨積極分子,因為成長的環境不同,經歷的各不相同,我們在人生境界中的選擇還不夠清晰,面對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誘惑還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猶豫,我們欠缺的還有很多。當今社會上也存在著很多這樣的價值問題,皮鞋做的老優酪乳,皮鞋做的膠囊,食品問題已經嚴重的影響了民眾的生活,以前的三鹿奶粉,如今的優酪乳,那日後誰能保證就沒有這樣的事件呢,在沒有發現之前,大家都是照吃不誤,一旦發生了,大家也只是避免了這樣東西。但是誰又能真正的解決呢。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境界,我們身為入黨積極分子,我們欠缺的還有很多,要學的還有很多,只有樹立服務於人類的遠大理想,才能離正確的黨員之路越來越近,才能克服平庸走出迷惘。

我們要告別脆弱,以堅硬的脊樑擔當責任。

理想不是孤立的,它是與責任相隨的。什麼是責任?責任就是一個人不得不做的事或者一個人必須承擔的事情。一個人有了理想還是不夠的,如果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違背了責任的原則,那么就算理想達成了,也是不光彩的,也並非真正意義上理想的實現。當一個人失去了理想,沒有了責任,那么人生之路就會變得一片迷茫,不知何處才是落腳之處,最終也必將以庸庸碌碌收場。有了理想,有了責任,我們的黨員之路才會完整,我們的目標才會更加明確。

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馬丁諾夫曾說過:“你知道嗎,什麼是做一個自由的人,那就是對一切都要負責任。” 我們渴望自由,卻不是什麼都是可以任意妄為的,如果將自由與責任相連,從內心出發,那就會變得輕鬆很多。同時,責任與成人相約,年齡成年的我們心智卻還是沒有“成人”,我們很多都做的不夠,無法真正的做到事事責任為主。羅大經也說過,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這讓我們了解到責任與成人間的緊密關係,也是很難達到的。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在責任中忘我,那么我想我們離成人不遠了,離合格的黨員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