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樹思想匯報4篇

敬愛的黨組織:

名如其人,還未觀看十八大獻禮片《雨中的樹》,主人公原四川省萬源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李林森的形象便撲面而來,愈加清晰:堅韌,挺拔,繁茂,高大!當影片行雲流水般傾瀉而出,畫面最終定格在那片雨中的樹上時,盤根錯節的樹幹似乎伸展開來,在茂密的森林中匯聚成6個大:致敬,雨中的樹!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李林森是一棵固根基層的樹。從鄉鎮黨委書記任上穿壞一打膠鞋到榮升組織部長後親自到離市區100多公里、海拔接近3000米的紫霧鄉住一夜,從搶險救災中安慰魯奶奶、小豆子“活的好著呢”到關心青年人工作生活,李林森一步也沒有離開過基層。回顧整部影片,李林森在車上、路上的時間比在辦公室多,在民眾中的時間比與家人相處多,心中對百姓的惦念比對自己多,他的狀態定格為在基層。基層是力量之源,基層是國之根本,參天的雨中樹再次告示我們只有保持黨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才能在人民的支持下踏上民族復興新征程。

千難萬難,不如基層工作難。經濟發展、民生幸福、自然災害、基建配套,哪項都是對基層幹部的一大考驗。李林森知難不難,迎難而上,堅信“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洪水滔天之間,他聲嘶力竭、指揮救災,體力不支依然不下一線,實現了全鄉人員零傷亡。病重之後,他一年當做兩年乾,透支生命、透支時間,只為乾點為民服務的“破事”,實現一位黨員幹部的人生價值。豈不罹凌寒,松柏有本性。同為血肉之軀,李林森不想死。為人夫、為人父、為人子、為人兄,他有太多的牽掛與不捨,但他更是人民民眾的公僕,人性、黨性、純潔性支撐著他在為人民服務的道路上一往無前,映照我們的是一片樹的綠茵。

樹,剛正不阿,正氣凜然。飢,可為食;病,可入藥;寒,可燃燒;居,可堪棟樑之職,即便壽終入地,也可化腐朽為礦藏,沒有一絲多餘,樹之喻於李林森可謂精妙。下基層本是一些領導幹部改善生活的好機會,但李林森趕上飯點也不讓基層單位招待,總是以一碗麵條充飢。組織部長主管人事,卻因堅持原則而拒絕了妹妹由臨時工轉為正式工的請求。“空氣可以不乾淨,水可以不乾淨,但人心一定要乾淨”。李林森以對家人和自己近乎刻薄的無私洗刷出一顆乾淨的心。對待民眾,他是熱忱的。老同志的危房改造,青年同志的牽線搭橋,老實幹部的提拔重用,每件工作他都牢記在心,用全部心血一一兌現。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李林森走了,他的離去無關乎生命、無關乎生死,已然超越時間與空間而存在。正如詩中所說的那樣: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他活在那碗面里,民眾吃了,暖暖身子繼續趕路;他活在那片雨中,飄飄灑灑,潤物無聲;他活在那棵樹上,巍然屹立,化身為共產黨人的精神坐標。

雨中的樹,平常得如同森林中的一草一木;

雨中的樹,把人間最美的畫卷頌讀;

雨中的樹,我們將一同追逐。

匯報人:

XX年5月27日

預備黨員思想匯報:觀雨中的樹有感
雨中的樹思想匯報(2) | 返回目錄

尊敬的黨組織:

《雨中的樹》用生動的影像,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全國優秀組織工作幹部李林森身先士卒戰洪魔、扶弱濟困獻愛心、甘於清貧重名節、公正用權不謀私、工作當命抗死神、燃盡生命寫忠誠的感人故事。

回顧我們黨偉大的奮鬥歷程,共產黨人始終把關心民眾疾苦,情系百姓冷暖,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滿腔熱忱為宗旨,這個宗旨在全世界共產黨中是獨一無二的。今天我們告別了戰火硝煙的年代,環境改變了,但是這個宗旨沒有變,從建國那一刻起,我們就在用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身份推動著新中國的復興進程,所謂攻城容易守城難,未來如何延續國家持久的生命力、如何激勵廣大人民民眾依附在黨的身邊共謀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就完全體現在如何去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如何為民眾謀幸福。

在十八大報告中,有關人民的暖人話語隨處可見,其中“全黨必須牢記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黨才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要有堅實的民眾基礎,就必須鞏固和加強黨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古語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是國家的基礎,只有百姓安居樂業了,國家才能繁榮昌盛。正是這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讓我們銘記要始終保持普通勞動者的本色,同民眾保持密切的聯繫,始終貫徹艱苦樸素的模範意識,在工作中發揚深入實際、深入民眾的工作作風,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去工作,只有心裡裝著民眾,才能把人民民眾的利益放在心中,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形成黨群一家親的良好政治氛圍。

那么如何去做好黨群關係呢?我想,自身素質修養是做好黨群關係的基礎。我們有幸成為為人民服務的一員,就要記得權力是為人民服務的責任,而不是享受;職位是為人民服務的崗位,而不是一種待遇。xx年6月初,濟南市紀委、監察局開展修身養德簡訊徵集活動,並明確要求全市副局級領導幹部至少創作一條以上,內容要圍繞修身養德、倡廉頌潔為主題,這應該是值得讚許的事,可能也會有所收穫,但是指望它能為反腐倡廉做特別大的貢獻可就不太現實。成克傑曾說:想到廣西有300萬人還沒有脫貧,我這個做主席的覺都睡不著。四川交通廳廳長劉中山說:把這個行賄的人給我趕出去。若把這兩句加到簡訊中估計肯定能得獎,可惜,他們卻都是因為腐敗問題而落馬。可見,自身素質直接關係到一個人民公僕是否有公眾職責感,是否為人民、國家做事。孟子曾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先修身齊家,然後才能治國平天下。

如何修身?我認為一是修思想、修人品。多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從優秀經典中汲取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培養健全的道德品格,做一名善良、正直、誠信、有責任感的人,先做人、後做事。二是修知識、修能力。思想沒有高度,工作就沒有思路,在今天我們黨著力構建和諧社會,打造服務型、學習型、創新型政府,如何用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去處理與民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就必須有深厚的知識和較全的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我們在堅持自身教育的同時還應該與典型示範教育結合起來,啟迪心靈感召行動。在過去63年的現代化的建設事業中,湧現了許多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好乾部,比如人民的好公僕焦裕祿、孔繁森、牛玉儒、任長霞、沈浩等在民眾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同時他們的言語也鞭策警示著我們,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張雲泉就說:“人民的希望,鞭策我要一生兢兢業業;民眾的疾苦,教育我要永遠甘守清貧。我能用自己的行動,讓民眾更加熱愛我們的黨,熱愛我們的政府,我付出的,值得!”真摯而樸素的語言擊打胸懷。在今天變化萬千的商品社會中,只有守得住清苦,抗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節,把權力當作一種責任、一種約束、一種奉獻,才能讓民眾發自內心地說:還是共產黨的幹部好啊!也才能讓民眾記在心間。

當前,由於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由於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短期內難以根本解決,人民內部各種具體利益矛盾難以避免地會經常地大量地表現出來,這是社會轉型時期我們正在面對的挑戰。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曾說:“在這個社會裡,誰都可以發牢騷,惟獨我們社會科學工作者沒有資格發牢騷。因為牢騷是社會矛盾的外部表現形式,我們的責任是研究牢騷及其背後的社會矛盾。如果我們也跟著發牢騷,不是失職,就是無能。”

我想,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作為社會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定位和角色,更重要的是都有要實現自身價值的責任,無論你懷揣著什麼樣的個人理想,作為這個民族的一員,只要切實履行好你的角色和作用,你就是在為“中國夢”貢獻力量。

匯報人:

思想匯報《雨中的樹》
雨中的樹思想匯報(3) | 返回目錄

思想匯報

敬愛的黨組織:

今天我們班組織我們看了一場電影《雨中的樹》,這是一部讓我笑著開始,哭著結束的電影。

看完後我總是想寫點什麼,筆尖停留在距離紙面一毫米的位置,卻躊躇著寫不下一個。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受,內心有千萬種想法輾轉千回,筆下卻寫不出一一句。是怕膚淺的文筆寫不出那些感動的萬分之一吧。

影片是以一種代入回憶的方式展開的,我們隨著兒子追尋父親工作痕跡的腳步看完了這位父親的一生。在這種追尋中,我覺得自己整個人中浸泡在水中,潮潮的,濕濕的,人泡軟了,心也隨著變得柔軟起來。總覺得一股潮濕撲面而來,這是多雨的萬源帶給人最直接的感受。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總是很容易對號入座,那山,那水,那路,那雨,那人……真的是跟家鄉一模一樣的。我總是在想,拋開所有的一切,林森只是一個普通而平凡、善良且有著七情六慾的凡夫俗子,他做著最平凡的事,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破事”,就像我們每一位農民伯伯一樣,勤勤懇懇,節儉樸素,即使他也居家在都市。他穿著所有農民伯伯日常穿的黃球鞋走過山路、水路、泥巴路。當看到影片中一閃而過十幾雙林森穿過的破球鞋時我震撼了,因為我知道那種鞋是很耐磨的,即便是我的父親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雙鞋也是可以輕鬆地度過一年的。由此,我們可以窺見林森每天辛苦的生活了。

當林森乘車下跑時,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買了一雙黃球鞋。這時,他表現出的是一個很精明又有些吝嗇的人,就連摩的師傅都說“啥子狗屁書記喔”。他確實不像一個“書記”,抗洪救險時,他不顧危險衝進危房救人;跑路到了飯點就在麵館吃一碗放足了辣子的面;和普通百姓一起追公共汽車,坐輪船,擠火車,吃泡麵;對妹妹一個小小的請求感到萬般艱難…….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跟我們想像中的書記背道而馳,可是這一切才是一個真正的書記啊,他說“空氣可以不乾淨,誰可以不乾淨,可人心不行。人心就得在土裡泥里受這個煎熬,誰能熬過去,誰就是好樣的,誰把該留的寶貝留下來了,誰就是好樣的”,他還說“你的眼裡當然得裝著自己,但你也必須看得見別人”“我們要學會用善良這根韁繩拴住七情六慾這匹野馬”“抓緊你們的青春多做事,做好人,做善良的人,做清清白白的人,做說話算數,愛父母,愛家人的人”……他說得不多,也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什麼豪言壯語,他用毫無官腔的語調,說著最樸實的話語,卻震撼著每個人的心;他以一個凡夫俗子的姿態做著平凡的“破事”,卻走出了一番卓越的人生,他是這個世界上平凡而卓越的人。

最後,我謹以一首小詩表達我對這個平凡而卓越的人的敬仰之情: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

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

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

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

此致

敬禮!

匯報人:XX年3月20日

預備黨員思想匯報範文:觀雨中的樹有感
雨中的樹思想匯報(4) | 返回目錄

尊敬的黨組織:

《雨中的樹》用生動的影像,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全國優秀組織工作幹部李林森身先士卒戰洪魔、扶弱濟困獻愛心、甘於清貧重名節、公正用權不謀私、工作當命抗死神、燃盡生命寫忠誠的感人故事。

回顧我們黨偉大的奮鬥歷程,共產黨人始終把關心民眾疾苦,情系百姓冷暖,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滿腔熱忱為宗旨,這個宗旨在全世界共產黨中是獨一無二的。今天我們告別了戰火硝煙的年代,環境改變了,但是這個宗旨沒有變,從建國那一刻起,我們就在用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身份推動著新中國的復興進程,所謂攻城容易守城難,未來如何延續國家持久的生命力、如何激勵廣大人民民眾依附在黨的身邊共謀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就完全體現在如何去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如何為民眾謀幸福。

在十八大報告中,有關人民的暖人話語隨處可見,其中“全黨必須牢記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黨才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要有堅實的民眾基礎,就必須鞏固和加強黨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古語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是國家的基礎,只有百姓安居樂業了,國家才能繁榮昌盛。正是這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讓我們銘記要始終保持普通勞動者的本色,同民眾保持密切的聯繫,始終貫徹艱苦樸素的模範意識,在工作中發揚深入實際、深入民眾的工作作風,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去工作,只有心裡裝著民眾,才能把人民民眾的利益放在心中,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形成黨群一家親的良好政治氛圍。

那么如何去做好黨群關係呢?我想,自身素質修養是做好黨群關係的基礎。我們有幸成為為人民服務的一員,就要記得權力是為人民服務的責任,而不是享受;職位是為人民服務的崗位,而不是一種待遇。xx年6月初,濟南市紀委、監察局開展修身養德簡訊徵集活動,並明確要求全市副局級領導幹部至少創作一條以上,內容要圍繞修身養德、倡廉頌潔為主題,這應該是值得讚許的事,可能也會有所收穫,但是指望它能為反腐倡廉做特別大的貢獻可就不太現實。成克傑曾說:想到廣西有300萬人還沒有脫貧,我這個做主席的覺都睡不著。四川交通廳廳長劉中山說:把這個行賄的人給我趕出去。若把這兩句加到簡訊中估計肯定能得獎,可惜,他們卻都是因為腐敗問題而落馬。可見,自身素質直接關係到一個人民公僕是否有公眾職責感,是否為人民、國家做事。孟子曾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先修身齊家,然後才能治國平天下。

如何修身?我認為一是修思想、修人品。多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從優秀經典中汲取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培養健全的道德品格,做一名善良、正直、誠信、有責任感的人,先做人、後做事。二是修知識、修能力。思想沒有高度,工作就沒有思路,在今天我們黨著力構建和諧社會,打造服務型、學習型、創新型政府,如何用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去處理與民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就必須有深厚的知識和較全的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我們在堅持自身教育的同時還應該與典型示範教育結合起來,啟迪心靈感召行動。在過去63年的現代化的建設事業中,湧現了許多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好乾部,比如人民的好公僕焦裕祿、孔繁森、牛玉儒、任長霞、沈浩等在民眾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同時他們的言語也鞭策警示著我們,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張雲泉就說:“人民的希望,鞭策我要一生兢兢業業;民眾的疾苦,教育我要永遠甘守清貧。我能用自己的行動,讓民眾更加熱愛我們的黨,熱愛我們的政府,我付出的,值得!”真摯而樸素的語言擊打胸懷。在今天變化萬千的商品社會中,只有守得住清苦,抗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節,把權力當作一種責任、一種約束、一種奉獻,才能讓民眾發自內心地說:還是共產黨的幹部好啊!也才能讓民眾記在心間。

當前,由於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由於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短期內難以根本解決,人民內部各種具體利益矛盾難以避免地會經常地大量地表現出來,這是社會轉型時期我們正在面對的挑戰。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曾說:“在這個社會裡,誰都可以發牢騷,惟獨我們社會科學工作者沒有資格發牢騷。因為牢騷是社會矛盾的外部表現形式,我們的責任是研究牢騷及其背後的社會矛盾。如果我們也跟著發牢騷,不是失職,就是無能。”

我想,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作為社會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定位和角色,更重要的是都有要實現自身價值的責任,無論你懷揣著什麼樣的個人理想,作為這個民族的一員,只要切實履行好你的角色和作用,你就是在為“中國夢”貢獻力量。

匯報人:xxx

2024年9月思想匯報:電影《雨中的樹》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