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學習十七屆五中全會的心得體會

尊敬的黨組織:

10月28日晚我院黨組織領導我們預備黨員和黨員學習了十七屆五中全會相關內容,使我對全會的內容有了初步認識,會後我又學習了全會的相關內容並認真總結,對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下面我向黨組織匯報一下學習十七屆五中全會的心得:

十七屆五中全會是對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狀況的總結。“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這是十七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重要判斷。縱觀我國經濟社會五年來的發展,這樣的描述是非常準確的。五年來,我們經受了國際市場動盪的衝擊、遭受了國內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的消極影響,遭遇了汶川、玉樹地震和舟曲山洪土石流等嚴重自然災害。但是,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我們戰勝了一切艱難險阻,使得這五年來國民經濟在逆境中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和提高。所以,在即將結束的“十一五”計畫之際,對五年來中國發展的經驗總結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的召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我國未來的發展提供經驗依據。

同時,十七屆五中全會在在對以往我國經濟發展狀況的總結的基礎之上提出有關“十二五”規劃的建議,描繪出中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民主民生方面的發展路徑與全景圖,這些有利於我們了解未來的發展方向,有利於我們當代大學生確定以後的發展方向,實實在在為國家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從“一五”規劃至今,我國的每個五年計畫都有一個相對明確的主題。所謂主題,也就是未來五年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認真總結十七屆五中全會的精神我們不難發現,與以往的規劃所追求的主題“國強”相比,“十二五”規劃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其追求的是“民富”,從“國富”到“民富”的轉變成為十七屆五中全會的最大亮點。之所以將“富民”作為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而提出來,有專家認為是基於以下幾點考慮:第一,“十二五”規劃是新中國60年後的一次再出發。中國剛剛過了60年慶典,進入下一個甲子,應該有一個新的發展思路。 第二,“十二五”規劃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實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而此次金融危機無論對世界還是對中國,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題。第三,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目前中國人均gdp首次達到3200美元,按照國際標準,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便開始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這一時期的發展思路肯定與過去不同。

上述三點決定了“十二五”規劃要注重“民富”,與此前的十一個規劃有著本質的差別 。追求“民富”並不是說,建國60年來百姓的生活沒有提高,而是指相對於gdp的增長,作為整體的民眾的富裕程度沒有gdp增長快。按照聯合國的貧困標準,中國至少還有一億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下。另外,從近幾年的情況看,中國社會的很多問題都跟貧富差距和民眾的普遍不富裕有著直接的關係。如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問題、消費和內需不足的問題,乃至一些群體性事件,都有著貧富分化的影子,甚至直接影響到中國社會的穩定。

民乃國之本,對於“民富與國強”的關係,是先有民富而後才有國強,而不是相反。事實上,多少國家興衰的歷史也告訴我們,民富雖然不必然等於國強,但民不富,國家必然不強;即使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強,也只能是外強中乾。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礎上的強大,才是根本性的強大。 因此,國家在政策上,把“富民”作為一個明確的目標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