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關於十七屆五中全會的思想匯報

讓人們尤為感慨的是,十一五期間國內外環境的複雜性和重大風險挑戰的嚴峻性歷史罕見。從隆重慶祝改革開放30周年和新中國成立60周年,到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從遭遇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到遭受汶川、玉樹地震和舟曲山洪土石流,我們共同經歷了一系列大事、喜事、難事。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保證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取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的重大進展,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篇章,是極為不易的。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規劃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這是“十二五”規劃建議的一個最為鮮明的特點,也是時代的要求,事關“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

發展是當代中國和世界的潮流,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能夠發生歷史性變化,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歸根結底得益於我們黨牢牢抓住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領導人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當前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爭取掌握後金融危機時期國家發展的主動權,實現到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同樣需要堅持發展這個硬道理,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明顯增加,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但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開發中國家的地位沒有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徵沒有變。全面客觀地評價我國發展現狀,既要看到發展速度快、成績大的一面,也要看到發展水平還不夠高、任務還很重的一面。僅從人均收入看,目前我國人均國民收入正在向4000美元的水平邁進,縱向比是個了不起的成就,而橫向比在世界210個國家和地區中仍處於百位之後,與高收入國家實際人均國民收入相差近10倍,追趕已開發國家的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基本國情看,我國發展面臨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首先是保障就業。我國目前的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有近千萬,每年新增勞動力有上千萬,還有大量農村轉移勞動力,都需要就業崗位。只有經濟發展達到一定速度,才能創造足夠的就業崗位。其次是消除貧困。按照新的貧困標準,我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3597萬,城市還有2347萬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消除貧困最根本的是發展。再次是縮小發展差距。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差距較大,特別是一些農村和邊遠地區經濟社會面貌還很落後,縮小差距的根本辦法還是加快發展特別是農村和落後地區的發展。如此繁重的任務,更加凸顯發展的重要性。我們必須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發展再上新台階。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本質要求就是要堅持科學發展。我國發展水平總體還不高,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相當突出。發展條件看,我國人均資源擁有量少,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低,經濟成長過多依靠物質資源消耗的模式使生產資料的供給與需求矛盾日趨尖銳,生態環境日趨脆弱,未來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強化。還有投資和消費、內需和外需的關係不協調,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各類社會矛盾增多,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許多核心和關鍵技術仍然依賴進口等問題。始於兩年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成長的衝擊,實質上是對發展方式的衝擊。所有這些,都凸顯了實現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發展不同於增長,絕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規模大小、一時得失。發展如果不科學,路就會越走越窄。我們所謀求的發展,必須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進一步指明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