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個人反思材料

市委、市政府將8月份確定為“問題解決月”以來,我在辦公室領導和同事的幫助下,對自己四年多來的工作進行了認真的總結和深刻地反思,查找存在問題,落實整改措施,以此契機促使自己今後更加富有成效地開展本職工作。

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四個問題:一是“懶”,主動性不夠。我所在的一科工作任務多,要求高,雖然平時我能夠完成領導交辦的各項任務,但更多時候還是被動式的“接活乾”,沒有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攬活乾”,特別是遇到一些急、難、重的任務時,我還沒有搶擔重擔、爭當先鋒的責任意識,只是一味等待科長分配任務,沒有能夠很好地為科長分擔,比如在領導署名文章這個方面,我們科室成績不佳與我懶於動筆、眼高手低有很大關係。二是“淺”,創新性不夠。勤于思考,善於創新,是搞好文字材料的關鍵。我所在的條線主要是經濟工作這一頭,涉及面廣,頭緒繁多,遇到的問題也比較複雜。對於領導交代的材料任務,我思路還不新,措施還不實,往往只是滿足於完成,滿足於“交差”,未能做精做好、出新出彩,有時候明知道不是最佳說法,但也未及時認真去思考,去創新,去鑽研,特別是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拿出新辦法不多,對全局性的發展提出創新意見不夠,有些材料被領導批評為陳詞爛調、缺乏新意、沒有深度。三是“粗”,嚴謹性不夠。做事不細緻,寫文不嚴謹,這個問題在我身上表現的比較突出。具體表現在有些材料的校對過程中,雖然心中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出差錯,但往往還是大問題沒有,小問題一堆,不是一個錯字沒看出,就是哪一句話不恰當。究其根源,還是思想上重視程度不夠,麻痹大意,馬虎粗心。四是“拖”,高效性不夠。做事拖沓,寫文磨蹭,沒有時間觀念,工作效率不高。每當我接到某個材料任務,不能第一時間思考,第一時間動筆,第一時間完成,總會東張西望,邊磨邊拖,一直要等到交稿前一兩天,才能專心地坐在電腦前,時間緊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很多時候都是在熬夜加班中把材料倉促完成,這既讓自己身心疲憊,又不能保證材料質量。反過來講,如果自己寫材料時能夠有個提前量的話,就可以有更加寬裕的時間去思考,去推敲,避免這種無價值、無意義的“熬夜加班”。

三點原因:

1、學習意識有所淡薄。學習好是做好工作的根本前提。聯繫自己之所以進取精神不足、理論素養不高、工作作風不實、創新意識不強,其根本原因是放鬆了理論學習。應該說,我目前從事的工作政策性要求很強,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提高,而自己常常以工作忙、任務多、沒時間為理由和藉口,自以為是地認為學習是一種形式,是一個軟性任務,並且認為理論是很虛的東西,用的時候查一下就行了,覺得沒必要那么較真,平時僅僅滿足於隨手翻翻報紙雜誌,簡單瀏覽網路新聞,沒有真正花費太多精力和時間去學習理論知識,特別是對經濟、金融、法律等業務知識的鑽研較少、知之甚少,對新事物、新知識學習掌握得不夠好,理論聯繫實際並運用來指導實際工作做得不夠。

2、自我要求有所鬆懈。剛開始進辦公室時,面對新鮮的工作內容,我充滿了激情和鬥志,做任何一件事情,寫任何一篇材料,都是全心投入。但過了四年以後,感覺情況基本熟悉,有了一些安逸感和滿足感,無形之中對自己放鬆了要求,降低了標準,覺得材料一個接一個,沒有個盡頭,失去努力工作的動力。工作目標上,只追求中等偏上,認為爭先進太苦,太落後也不甘心,自己只是個副科長,材料還有科長把關,只要做好配合工作,不出差錯就行了;只要完成領導交辦任務、不挨領導批評就行了,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存在得過且過的想法。比如在寫作中,雖說我完成了規定動作,但自選動作還有待加強,有時候頭腦里也出現思想的火花,但卻未能深入研究,火花一閃而過,實在可惜。又如在執行上下班制度上,認為有時加班很晚很累,便會自己原諒自己,覺得遲到幾分鐘,只要不事關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