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讀後感

《春》寫了一個女孩如何鼓起勇氣走出家門,它無疑給了許多年輕人以叛逆的勇氣,巴金因此也成了許多想要叛離家庭的年輕人的“諮詢對象”,在眾多的諮詢者中,有一個女孩寄給他一張照片並約他見面談談。一見面,這個女孩就談起自己守舊的父親,並表示想脫離家庭。巴金誠懇地勸說女孩不要衝動,認為年輕人羽翼未豐前不宜輕易地踏入複雜的社會。此後,這個女孩遇到麻煩時,常常找他傾訴。她就是蕭珊,後來成為巴金的妻子。巴金曾說:“我所欲展示給讀者的乃是描寫過去十多年的一幅圖畫,自然這裡只有生活的一部分,但已經可以看見那一股由愛與恨,歡樂與受苦所組織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在動盪了。”

巴金在《春》中所寫的是這樣一股生活的激流;一方面隨著封建總法制度的崩潰,垂死的封建統治力量瘋狂地吞噬著年輕的生命,另一方面深為革命潮流所吸引的青年一代開始了覺醒,掙扎與鬥爭的悲壯歷程。無論是前者的殘忍,還是後者的悲壯都引起了我對於主人公和巴老無限的悲憫和讚嘆。他極其感情之全部來描述了曾經有這么一代人,隱藏在深宅大院之中的她們的悲哀,無奈以及這大宅中的蒼涼。每每看見她們如此的懦弱的表現,就仿佛耳邊能聽到迴蕩在這深宅中的慘白而又無力的呼喚。

《春》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激流三部曲不僅是巴金描述早年的自己的生活狀態,同時也是他發自內心的表達對於封建制度的反抗,作為新一代的,具有新思想的年輕人的反抗。他曾經在《家》中這樣寫道:“我所憎恨的並不是個人,而是制度,”“我要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訴)!”這些令人震撼的話語無不道出了他對於封建社會的痛苦的會議和掙扎,同時也表達了頑強的反抗的決心。《春》實在是巴金對於《家》的延續,可以說是另一部對於與現實生活的吶喊!

《春》主要描寫的是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與之相對的惠的悲劇事件。《春》不是表現為對美好婚姻的追求以及這一追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的矛盾,而是表現為不合理的,醜陋的婚姻制度對於婦女的摧殘和對封建專制的婚姻制度的控訴和批評。淑英和惠一樣,要和從來沒有見過面的男人結婚,這之間更是沒有甚么感情基礎和相互理解為基礎的。可以說這種婚姻就是一次安排,一種結合,並且是被動的,注定失敗的,帶給雙方都無限痛苦的結合。但是淑英最後對於這種婚姻制度進行了反抗,她逃出了那個家庭的束縛。然後,小說卻讓惠死去了。事實上,巴金之所以這樣將截然不同的命運賦予了她們,其實也是一種反襯,一種對比。更加鮮明地突出了惠,以及更多這樣的女子的悲慘命運的結局以及被封建制度所迫害的心靈。惠的死亡就是一聲再嘹亮不過的吶喊。然而,巴金仍然讓我看見了希望。那就是淑英。她的掙扎,她的重生,她的反抗,她的聲音無不展現了無限的戰鬥的信心。

看完《春》之後,我總是感慨很多,我覺得我們生活在當今這個時代,和這個崇尚自主婚姻,自主意志的社會中是相當幸運的。我們,可以在平等的氛圍中求學,可以在自己喜歡的學術領域中汲取知識,大展宏圖。並且,也能夠在戀愛和婚姻中選擇自由,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承擔應當的責任。但是,讀完《春》之後,我才領悟的更深,這些許的快樂,可以說都埋葬了很多不幸的人生。那是許多淚水和血水所交融的日日夜夜。

雖然我不能更真切的感受到《春》中淑英的那種掙扎,也不能很深刻的體味這中間的辛酸,痛楚,無奈,甚至是悲哀。但是,我卻被她們的憤怒和面對憤怒的姿態所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