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心理健康課的體會

實踐是運用知識、提高能力的最佳途徑,因此,教師應把所學的有關心理方面的知識運用到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去。

(一)在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教材是學生重要的學習資料,既集中了前人的各種非常有價值的經驗成果,又具有社會性,所以應多根據學生的心理需要和興趣特點編制。各科教師都要認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質教育內容的因素,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和訓練。比如,在國小語文課本(人教版)第三冊中的《父親和鳥》一文中,通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還可以進一步教會學生與同伴應如何交往。

(二)在師生交往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學生在學校的交往除了與同輩群體進行交往之外,最主要的交往就是師生間的交往,師生間的交往除了課後,最主要的時間還集中在課堂上,課堂上的交往主要表現在提問、評價、關注等方面,因此教師應掌握對學生的提問策略,如多用詢問式或期待式,少用命令式。同時注重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多用讚揚式、肯定式,儘量不用否定式。還要積極關注每一個學生,像皮格馬利翁對待自己的雕塑作品一樣對待每一個學生,發自內心地期待自己的學生都能成為強者。

(三)在課外活動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行為

課外活動是一種學生喜愛的活動,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寓心理健康教育於活動之中,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諸如社會實踐活動、科技文體活動、主題班會活動等,來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使學生髮揮才智,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培養良好品質,提高心理素質。

和諧社會的建立,首先需要的是人們的心理健康,而中國小時期的心理健康是成年時期心理健康的基礎與關鍵。與此同時,中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又與其教師們的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密切相關,因此,關注中國小生的心理健康,也應關注中國小教師們心理健康及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