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人好事心得體會

這個故事裡有三個有能力幫助受傷者的人,其中祭司和利未人都有很高的身份。祭司傳達神的旨意,是猶太人的精神領袖,利未人是神在以色列人當中特別選召的一批人,血統上他們都是以色列(雅各)12個兒子中那位利未的子孫。從身份而言,神要利未人替代以色列人每個家庭中的長子。以色列所有祭司都是從利未人當中選出來的,他們的工作包括了教導神的話語、贖罪、感恩、敬拜、獻祭,並要做神的子民的好榜樣。

神不準利未人做任何工作,他們惟一的事業就是幫助以色列人和神建立美好關係。神要求以色列人在經濟上供養利未人,使他們能夠專心於以色列人和神的關係上。為了樹立好榜樣,神在給以色列人制定的律法中,特別有一章是對利未人的律例(“利未人律法”),希望他們遵守。神要以色列人能從利未人身上看到屬於神的人是何等聖潔美好,也因此看清世俗中的罪惡。為了達到教導大眾的目的,神又要利未人分散住在以色列各地,這樣一來,每一個以色列人的社區都有利未人在為人們作表率。

與猶太人中的佼佼者祭司和利未人相比,撒瑪利亞人的身份極為卑賤。撒瑪利亞人接受的宗教約束較少,崇拜偶像,又與異族通婚,為猶太人所鄙視,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早成為仇敵(相當於“階級敵人”)。耶穌用卑賤的撒瑪利亞人來舉做好事的例子要說明的是,鑑別人的標準是人心,而不是人的身份。

“善良的撒瑪利亞人”的故事不止在勸善,而且在批評,批評對象是祭司和利未人。他們位高權重、精通禮法,自視為普通人的精神導師,但在最基本的仁愛之心和行為上,卻不如一個卑賤的撒瑪利亞人。這個故事非常符合美國人對政府能力的不信任心理,也符合美國人的大社會、小政府傳統。美國人相信,除非社會民眾自己去要求、去推動,否則政府不會主動去做好事。

這想法往往被證明是對的。最近加州還發生了這樣一件事:隨著失業人數攀升,在首府薩克拉門托市附近的無家可歸者的帳篷城越來越大,已經有200多人住在那裡,生活條件極差。市府官員宣布將在近期內關閉這個帳篷城。訊息在報紙上披露之後,許多原先不知道這件事情的市民馬上行動起來。第二天一大早,一個捐助的流動廁所就送到帳篷城去了。隨後,教會的志願工作者來分發食品。接著開來一輛大型運動休閒車,裝的全是捐助的帳篷。幫助無家可歸者的組織派人來與帳篷城的代表開會,商量未來的計畫。加州州長夫人打來電話,要求了解實情。

在這種情況下,市府強令帳篷城拆遷的政策有了鬆動,表示要幫助這些無家可歸者找到寄居處所或長久的帳篷營地。市府官員表示說,公眾的關注幫助他們看到了存在的問題,“並計畫去解決這個問題”。

所謂的好人好事其實並不是空洞、泛泛而談的“為人民服務”,而是為那些迫切需要幫助的具體個人做些具體的事情。美國社會中許多好人好事都對政府有促動作用,因為這種好人好事,本身就包含著對政府幫助弱者或弱勢群體不力的批評。】

讀完這篇短文,頓時覺得有些悵然若失,再聯想起經常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些人和事,就更加感嘆和唏噓。

一個是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國,號稱“禮儀之邦”;一個卻是非常年輕的國家,1776年建國至今也就兩百多年的歷史,今天卻成為當今世界最發達的國家。捫心自問,我們與別人的差距除了物質和財富,可能更大的差距還在意識形態和思想境界上。在XX年,美國第56屆、第44任總統歐巴馬的就職演講上,他說道:“我們國家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我們武器的威力或財富的規模,而是來自我們理想的持久力量:民主、自由、機會、不屈服的希望。”從1619年殖民地代表召開維吉尼亞議會開始,英語逐漸成為美國本土通用語言,共同的心態和語言促成了美利堅民族意識的產生,也成就了今天的美國精神和美國文化——崇尚平等協作,尊重個人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