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三下鄉支教支農的感想

三下鄉,曾經夢想經歷的已經成為現實,令人回憶的是一群懷著熱情和愛心的同學在山區中奮鬥的身影。令人感動的是樸實而熱情的孩子給我們帶路。令人深思的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在經濟發達的xx也有這樣落後貧窮的地區。

還記得那一天,坐著六個多鐘頭的客車在信宜市區下車。但旅程只是走過一半,我們還要轉兩趟車,經過環繞大山的公路,兩邊沒有護欄,往車窗望下,就是山谷。第一次深切地感到原來自己的生命並不在自己的手中。害怕之餘,更多的是對司機,對當地居民的一種敬佩。他們要無數次經歷這條蜿蜒的山路。山路很漫長,但沿途的風景卻很秀麗,群山環抱,流水蜿蜒,不時傳來幾聲鳥鳴在山裡迴蕩。

到了大寨村,比山路更能吸引我的是當地的風土人情。夾雜著現代與傳統的氣息,不少人家用著海爾的全自動洗衣機同時卻還在砍柴燒飯。他們貼著很多毛澤東頭像的同時,卻也貼著不少當代著名明星的海報。他們用著自動脫粒機卻還用著牛耕。

到了大寨村,吸引我的還有當地的物價水平。在那裡我仿佛回到了我小時候家鄉的物價水平。一塊錢一個冰激凌。原來市場經濟這雙無形的手有時也會被阻擋在大山之外。無形的手尚且如此何況是山區的孩子?以前讀書時,總會讀到這樣的文章,說山裡的孩子想走出大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那時總覺得很奇怪,直到那次到那裡才發現原來大山不僅困住人的身體,有時更會困住一個人的夢想。所以在支教過程中,我選擇了教創新思維這門課。其實那裡的孩子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么保守,他們都有自己的qq等現代交流工具,他們對外面的世界的了解也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孩子們很熱情,每當上完一門課都會主動過來陪我們聊天,他們臉上稚嫩的笑容給我們在這個陌生的地方增添了歡樂和感動。記得每天孩子們都會提前到我們住宿的地方,往往在上課前教提前半個鐘頭到了教室,讓我們第一次上課感到驚訝。一想到如今的大學生,時間觀念淡薄,做事拖拉,讓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麼讓一個國小生的勤快變成如今大學生的拖拉。上課時孩子們的靦腆害羞和調皮好動曾讓我們費過心思去解決。創新思維課上,孩子們對這門新奇的課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在回答問題上也顯示出他們的聰明才智。的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在短短几天的支教過程中,知識的傳授不是最重要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交給他們的最重要的是一種思想一種工具。那時的我感到支教的過程很漫長,或許是因為壓力,或許是因為其他。

很快就到了送別會上,孩子們很熱情地把自己心愛的本子給我們每位支教老師,叫我們留下電話,qq,我們囑咐他們要好好把握自己的未來,認真學習,以後跟哥哥姐姐一樣去廣州或者其他地方讀大學。我知道,我可能以後永遠也不會踏上這片土地,再見到這群小孩子。但相信我們留給他們的不是我們送個他們的獎品或禮物,而應該是我們曾經灑在這片土地上的汗水和年華。

送別會結束後,我們走上了企業參觀和支農的道路。

雖然送別會結束了,但有不少熱心的孩子依然每天都過來找我們,給我們當導遊。直到最後一天我們要離開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孩子們早上六點就在我們的門口給我們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