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型增值稅體會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不同。同樣是增值稅,在不同國家,稅制設計也大不相同。我們知道,廠商生產商品,離不開三樣東西:勞動力、原料和固定資產。勞動力和原料,一次投入,便將其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不過,勞動力的特點,是能夠創造出大於工資的價值,而原料經過加工,只是改變了它的形態而已,價值並沒有改變。固定資產如機器設備、廠房等,它們的價值,則要通過折舊,分期分批轉移到商品中去。在計算一件商品的增值額時,由於對固定資產價款的處理方法不同,增值稅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消費型增值稅、收入型增值稅、生產型增值稅。

目前國有企業大都改制完畢,正需要重新整合資源,進行新一輪設備更新。而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卻橫刀立馬,使企業有心技改,無錢納稅。同時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異軍突起,如果再照老方子抓藥,不分青紅皂白,實行生產型增值稅,將會抑制整個社會的投資熱情。

增值稅出現以前,流轉稅曾經大行其道。流轉稅,即對商品的流轉環節徵稅,而且按商品全部流轉額徵收。為此,人們形象地稱它為“層層剝皮,道道徵稅”,其弊端不言自明,那就是重複課徵。

增值稅取代流轉稅的地位,緣於它的稅制設計更為科學、更加合理,更適應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讓我們來看個例子:假設某織布廠進了30萬元的棉花,織成布匹,然後以60萬元價格,賣給服裝廠;後者將其加工成服裝後,以80萬元的價格,賣給批發商;批發商再以100萬元的價格,賣給零售商。如果流轉稅的稅率為5%,那么,納稅總額將是多少呢?前面說過,流轉稅的特點,是按照每個經營者的銷售收入全額徵稅,那么,織布廠應納稅額為:60×5%=3(萬元);服裝廠應納稅額為80×5%=4(萬元);批發商應納稅額為100×5%=5(萬元),該批商品的總稅額為3+4+5=12(萬元)。現在改為徵收增值稅,即只對價值增值部分徵稅,稅率仍為5%。那么,織布廠增值額是60-30=30(萬元),應納稅額為30×5%=1.5(萬元);服裝廠的增值額為80-60=20(萬元),應納稅額為20×5%=1(萬元);批發商的增值額為100-80=20(萬元),應納稅額也是20×5%=1(萬元)。這樣計算下來,總稅額為1.5+1+1=3.5(萬元)。兩相比較,很顯然,實行增值稅,整體稅負遠低於流轉稅,即使專業化分工再細,生產環節再多,也不存在重複計征的問題。

所謂消費型增值稅,就是允許納稅人在計算增值額時,除扣掉生產原料價值以外,還可以把外購的固定資產價款全部扣除。也就是說,廠商外購的生產資料,不算入產品增加值,而只是對消費資料徵稅。如此一來,便大大降低了廠商稅收負擔。對此,廠家自然雙手贊成,而政府徵稅也順風順水,執行成本自然較低。與消費型增值稅大筆一揮,把固定資產一筆勾銷相比,收入型增值稅就顯得不太痛快了。它的做法,是在計算增值稅時,扣除掉外購固定資產的折舊部分。根據總量經濟學的定義,一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減去全部固定資產的折舊,等於國民收入。從一國範圍看,扣除固定資產折舊,對國民收入徵稅,這也正是“收入型”增值稅得名的原因。目前實行這種稅制的國家,主要有阿根廷和摩洛哥。與前兩種稅制相比,生產型增值稅最不徹底,納稅人的稅負也最重。它在計稅時,既不扣除全部固定資產,也不扣除折舊,課稅對象相當於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總和,從整個社會來看,與國民生產總值一致,故稱其為生產型增值稅。目前只有印尼和中國採取這種增值稅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