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護理服務心得

大二下學期,我們算是開始正式學習口腔專業知識了,雖然只學習了口腔解剖生理和口腔組織病理這兩門最基礎的科目,但我還是迫不及待地想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臨床實踐了。於是,一放寒假,我就來到來了附院的口腔內科,跟著劉老師見習。

一開始,我只能看,老師一邊操作,一邊給我講一些相關知識。有時還會問我基礎知識,可能是緊張或是剛考完試一放鬆就記不清了,有時回答不上來,老師也不怪我,耐心給我講解,可我自己心裡羞愧難當,覺得那些最基礎,最重要的知識怎么能只會寫在考試卷上,而不會運用,不能牢記在心,做到脫口而出呢?所以見習一結束,我立馬回到宿舍,翻出課本,把知識點再記了一遍。

因為劉老師的專業方向是正畸,所以見習這幾天,有很多矯正牙齒的患者來複診,老師就根據患者牙齒矯治的情況,重新換上一根鋼絲,調整牙齒位置。看老師拆鋼絲,扎鋼絲的動作迅速而輕巧,似乎很簡單,所以當老師提出讓我來試一試的時候,我興致勃勃地答應了。可剛一上手,就被難住了,鋼絲圈小了吧,套不上,大了吧,套上又掉下來。由於不能熟練運用鉗子,有時鋼絲尖銳的尾部不小心就扎到了患者的嘴唇上。幸好我的“第一隻小白鼠”是一位桂電的同學,他知道我是第一次練手,也很理解,很配合,儘管我總是扎到他,讓他張著嘴巴而我手忙腳亂的忙活半天也沒成功地紮上幾根鋼絲,但他還是一直鼓勵我,讓我別著急,慢點兒,讓我非常感動。等老師寫完病歷,又處理完一個病人回來,我一口鋼絲還是沒扎完。不僅沒有完成任務,還因為在拆一個扎失敗了的鋼絲過程中太心急,用力過猛,直接把老師剛粘上的托槽給扯了下來。老師有些無奈,可能還有一些不悅,但他沒有說,接過我手中的器械完成了工作。我站在一邊,臉上火辣辣的,感覺自己一是不夠冷靜,出一點小意外就容易手忙腳亂;二是動手能力實在太差,一緊張連鉗子怎么拿,口鏡怎么用都忘得一乾二淨了。

從那以後,老師似乎是為了鍛鍊我的動手能力,時不時地讓我去給患者拆鋼絲,扎鋼絲。慢慢地,我能比較快的完成任務了。儘管有時候手法還是不太標準,用力也不夠均勻,導致扭鋼絲的時候鋼絲的螺紋大小不一,偶爾還是會扎到患者,但我學會了冷靜地處理,不再像從前那樣只會慌張地道歉而忘記了下一步該做什麼。這時候我才發現,只有經過不斷地練習,大膽地去嘗試,多接觸不同患病者,才能培養動手能力,而並非原本我想想的“只要學好基本操作技巧,知道了步驟,到了實習的時候就自然會做了”那樣簡單。

見習期間,正好是桂林市國小生免費做窩溝封閉的時間。我們班有很多同學都報了名去幫忙。原本以為我們最多就是幫老師記錄檢查情況,再旁邊傳遞一下器械而已,但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是老師在給我們示範了幾次後,就放手讓我們操作了。剛開始,我在家長懷疑的目光中膽怯了,讓同組的男生先做,我先記錄。同組的男生是個勇於動手的人,爽快地答應了。我在記錄的同時,也在觀察他的操作,大概是所謂的“旁觀者清”吧,每次他操作失誤或是漏了哪個步驟的時候,我可以立刻指出來。我心想:“看他操作似乎不太難,而且步驟我也記住了,下一個我也要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