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老師德育教育塑造心得體會

三、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心理學家認為自信心是人格結構中的本質因素,也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明顯標誌。具有了自信心這一人格特徵的人有著很高的成就動機,他們對生活、工作和學習有著旺盛的精力和鬥志,這些人更容易在事業中獲得成功。因此,班主任在管理教育工作中,應逐步幫助每位學生樹立自信心:時刻指導學生認識自我,能客觀地對待自我。既不高估自己的能力,追求力所不及的過高目標,也不低估自己,對力所能及的目標不逃避、不推委;給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和條件,不斷地讓學生獲得成功,當學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們也就增加了對自己的信心,他們也就想著去做好另一件事;對學生的優點和做法給予適當的表揚和肯定,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使之從心理上認為“我行”;同樣,對學生的缺點和失敗也不能不講方式、不分場合地指責和數落,更不能以揭短的方式進行挖苦諷刺,而是提倡對學生自身發展採用縱向診斷性評價,通過談心、座談、寫日記等方式進行自我對比,肯定進步之處,找出不足,這樣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當然,更重要的是要身正為范。班主任的模範行動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學生,因為學生不僅聽其言,而且觀其行。班主任只有潛心教書精心育人,為人師表,才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響學生,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社會總體道德的進步歸根到底取決於每一個道德主體的覺醒與發展。培養道德主體不僅是個人安身立命、成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走向文明,創造輝煌的必要前提。這就要求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以人為本,放眼未來,潛心教書精心育人,讓道德教育這顆美麗的種子,在我們教育工作中得以生根,發芽,進而在我們學生的心中開出更多,更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