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委嚴以修身心得體會

心正方能身正。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要秉持公心,不忘初心,常懷愛心,紮好心靈籬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要秉持公心,始終明白“我是誰、為了誰”。即公正、大公無私之心。古之大賢者,必出於公心。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鮑叔牙以國為重,推薦管仲當上齊相,從而幫助齊桓公九合諸侯,成就了齊國霸業。唐代明相魏徵不懼個人安危,多次犯顏直諫,幾次險遭殺頭,如果不是出於公心,是很難做到的。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明代于謙“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一直為後世所敬仰。作為一個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寫進黨章的政黨,我們黨歷來將公心放在極其重要的高度強調,這也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本質特徵。周恩來、鄧小平、習仲勛、陳雲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給我們樹立了大公無私的光輝典範。改革開放以來,相繼湧現出了孔繁森、牛玉儒、鄭培民、楊善洲等眾多一心為公的好乾部,深受民眾愛戴。無數事實證明,有公心者,必不為私利所迷,不為人情所困,為人行事就能不偏不倚。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為人民的公僕,黨員幹部就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後私、公而忘私。就要時刻秉持一顆公心,事事出於公心,一心為公,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要敢于堅持原則,秉公辦事、不徇私情。

要不忘初心,始終牢記“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就是當初的心意,指事情一開始所抱持的信念。“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一個人做事情,始終如一的保持當初的信念,最後就一定能得到成功。共產黨人的初心是什麼,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xx總書記在給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測量隊老隊員、老黨員的回信中強調,共產黨人要不忘初心,始終在黨愛黨、在黨為黨。歷史警示我們,忘掉了初心,丟掉了信仰,就會導致紅旗變色、江山易主。蘇聯和東歐國家共產黨執政地位喪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共產黨自身信仰的坍塌。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千錘百鍊更堅強”,就是因為無數共產黨人用忠誠、鮮血、生命堅守著“只要主義真”的崇高信念。黨員幹部要始終牢記“從哪裡來”和“到哪裡去”,始終牢記“第一身份”和“第一職責”,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要始終做到心中有黨、對黨忠誠,在黨愛黨、在黨為黨、在黨興黨,恪盡職守、無私奉獻。要堅定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要常懷愛心,始終做到“樂民之樂、憂民之憂”。愛是永恆的主鏇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中國儒家經典講“仁者愛人”,資產階級則講“博愛”。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甚至把愛推至為人的本質,企圖建立一種不分階級階層的愛的宗教。共產黨人對人民的愛,既不同於上帝或君主居高臨下式的愛,也不是慈善家們施捨憐憫式的愛,而是一種“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公僕情懷,是與人民同甘共苦、患難與共的無私大愛。90多年來,共產黨人留下了太多“愛的故事”,“自己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美好”的雷鋒,至今仍是廣大民眾愛戴和學習的榜樣。 “一個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孔繁森去世後,人們發現他留下的遺產只有兩樣:一是他僅有的8元6角錢;一是他去世前寫的關於發展阿里經濟的12條建議。現在時代雖然不同了,但是共產黨人對人民的摯愛之情卻始終如一。“常懷愛心和公心,方顯公僕真本色”。黨員幹部要以百姓之心為心,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要深懷愛民之心,把人民高高舉過頭頂,做到心中有民、敬民、愛民,樂民之樂,憂民之憂,善聽利民之言,善謀富民之策,多辦惠民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