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 “紅色之旅”的體會

7月15日-7月20日,學院組織我們這些黨務工作者踏上了紅色之旅,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的搖籃、紅色之都 ―― 韶山沖、井岡山、南昌,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在這些地方,我們重溫了崢嶸的歷史,看到了眾多的文物,聽見了動人的故事,收穫甚多。

•  為了人民,犧牲“小我”。

紅色之旅儘管只有短短 5天,卻使我們深受一次豐富而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使我們真切感受到共和國江山來之不易,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的建立,有無數的熱血兒女鋪路。

在這些烈士中,許多人就個人出身來說,他們的條件在當時應該說是很優越的,如果只是管“小我”的話,他們個人的生活應該是比較順利的,是用不著流血犧牲的。毛澤東出身於富農的家庭,家裡生活在當地來說應該是比較富裕的;楊開慧烈士出身於教授的家庭,家裡有許多的家產;劉少奇家庭財產也是比較豐厚的,共有房屋 21間半,前臨碧水,背倚青山,左有參天古樹,右為村民農舍。但為了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危亡,他們都捨棄了這些。這樣捨棄小我的事情在當時的革命者當中比比皆是。 工農革命軍第 11師師長張子清,為掩護八一起義部隊上井岡山,被敵軍打傷了一隻腳。那時,一無先進的醫療設備,二無任何麻醉藥品,只能靠鹽水消毒。團里的戰士去看他,將平時節省下來的一些食鹽送給他洗傷口。他再三謝絕,後考慮到戰友們的一片心意,只好收下。但他捨不得用,就小心翼翼地用油紙把鹽包好。不久,他聽說醫院裡斷了鹽,有一個多星期沒給傷員消毒,導致不少傷員傷口潰爛,病情惡化,張子清趕緊把這包鹽找出來,交給護士,要他去給所有的重傷員洗傷口。護士說:“師長,你自己不也是重傷員嗎?”“快去,執行命令。” 護士只好含著熱淚收下了這包鹽。後來,張子清自己卻因傷口感染於1930年病逝。

二,艱苦奮鬥,敢於勝利

在這些景點,我們了解了當時貧困的生活和險峻的軍事環境:我們看到了毛主席挑糧上山的籮筐和扁擔,朱老總運用過的槍;來到 “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 的黃洋界,仿佛看到了紅軍戰士設壕溝、用毒竹針攻擊敵人,好象聽到了 “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導敵軍消遁 ” ;我們看到了設備簡陋的兵工廠和造幣廠、紅軍野戰醫院的地鋪和擔架 …… 那時國民黨對井岡山的人民武裝,數次圍剿,傷員很多,於是有了我軍的一個醫院:小井紅軍醫院。我們在醫院的藥櫃裡,發現都是中草藥,原來國民黨對山區實行經濟封鎖,根本弄不到西藥,只好完全用中醫的方式來治療,真正是“靠山吃山”,傷員的草鋪挨著,條件艱苦,吃的食品是紅米飯、南瓜湯,這些東西在當時已是上等的飯菜了。 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艱苦歲月里革命先烈不屈不撓的鬥志,紅軍就是在這裡度過 “ 紅米飯、南瓜湯 ” 的日子,忍受嚴寒酷暑,保衛紅色政權。 在井岡山諸多歷史博物館中我們見到的諸多面孔,多數人殞命於戰場,但更多的人前仆後繼,在挫折、失敗、流血面前,革命前輩對勝利仍然充滿信心,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如毛澤東所言:“ 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我們由衷地讚頌一代偉人毛澤東為國為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無所畏懼,敢於勝利!

三,反對教條,實事求是

中國革命的勝利不是一帆風順的,它充滿了曲折。在這個過程上凡是做到實事求是,中國革命就取得成功,背離了這條原則,革命就面臨著困難和失敗。

秋收起義失敗後,毛澤東經過深思熟慮,進山當起了 “ 山大王 ” ,歷史記載的 “ 農村包圍城市 ” 等思想均在井岡山時期產生,這些思想含蘊於青山、淬火於實踐,指導著工農紅軍的方向。中國革命所面臨的是既不同於西歐又不同於俄國的特殊的社會環境,它所要解決的是既不同於西歐又不同於俄國的特殊而困難的革命任務,它有著自己的特殊性。離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中國革命寸步難行。但馬克思主義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空談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則和公式,對中國革命無濟於事。從思想理論上和實際行動上解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特殊環境相結合的問題,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就是更加迫切的和命運攸關的事情。中國共產黨人從井岡山時期開始,在不斷的成功與失敗的曲折經歷中,逐步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並緊緊圍繞這個主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體系,解決了許多國家的共產黨所沒有解決或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好的這一普遍性的問題,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貢獻。當年,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慘遭失敗, 5000人的隊伍僅存1000人,竟出現了槍多人少的局面。面對嚴峻形勢,毛澤東審時度勢,從實際出發,說服教育大多數人,向羅霄山脈中段行軍,使中國革命有了最初的立足點。從此開創了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的理論,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在建軍和建黨等問題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適合中國國情的原則。在這些期間,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者,否定毛澤東的正確理論與實踐,堅持照抄共產國際決議和照搬蘇聯經驗,他們的左傾錯誤使革命根據地和白區的革命力量遭到巨大的損失。在同 “ 左 ” 傾錯誤的艱苦鬥爭中,毛澤東始終堅持了實事求是的原則,提出了 “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 等著名論斷,指導中國革命走出了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