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胡錦濤同志6.25重要講話的體會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的理解

----學習胡錦濤同志6.25重要講話的體會

胡錦濤總書記6月25日在中央黨校發表的重要講話,自始至終貫穿了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主鏇律。講話的核心論述,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地位和意義作了進一步的概括、闡明和提升。總書記在講話中明確提出,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命題和結論的提出,既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走過的現代化道路的充分肯定,也是對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的一種根本性的把握和應答,同時,還是對中國未來走向和發展目標的堅定重申和再次確認。胡總書記在講話中特別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之所以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於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是什麼?究竟“特”在哪裡?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特”在對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新發展。當今世界,社會主義學說的流派很多。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是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是19世紀40年代在批判資本主義舊社會的基礎上勾畫出的一個嶄新的未來社會形態。通過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鬥爭,實現工人階級進而實現全人類的解放,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主題,也是共產黨人的偉大理想。我們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認識到:工人階級在奪取國家政權以後,在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同時要儘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組織社會生產,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社會成員的體力和智力獲得自由的發展和運用;在社會主義的低級階段必須承認差別,實行“等量勞動領取等量報酬”的分配製度;至於消滅社會差別,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製度,則有賴於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由於沒有親身經歷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也不願意對未來社會的細節作更多的描述。因此,他們一再反覆強調,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要隨時隨地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這實際上就是為後人的探索和深化認識留下了廣闊空間。

第二,“特”在對我國歷史和現實條件的新把握。我國的國情、革命道路和歷史環境,是塑造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的主要因素。舊中國是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獨立發展的農業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任務遠未完成。資本主義的世界性擴張,將中國捲入“世界歷史”進程。馬克思主義也隨之傳播到中國,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由此也產生了如何正確處理人類社會的共性與個性、“世界歷史”與“國別史”、社會主義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關係問題。在追求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實踐中,黨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增添了許多新鮮血液。其中,通過以農村包圍城市、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為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創造了政治前提。這條革命道路,既與西方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實踐有區別,也不同於俄國十月革命的方式。新中國成立後,開展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大規模建設活動。這一進程,儘管或多或少地沿襲了“蘇聯模式”的某些做法,但在對私有制改造的方式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方針上,具有許多中國自己的特點。在改革開放實踐中,黨領導人民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健全和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一次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的有機統一。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社會主義是一個消滅了階級、國家自行消亡的社會;而中國的社會主義還沒有達到“自由人聯合體”的發展程度,仍以國家的形式存在,因此需要切實發揚民主,健全法治,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此外,在迅猛發展的現代科技、經濟危機、世界大戰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交錯影響下,一些有代表性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內部結構和經濟社會狀況,已不同程度地發生了明顯變化,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因此,社會主義的發展需要與其他文明和社會制度長期並存。

第三,“特”在對社會制度的新構建。作為一種社會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有別於傳統計畫經濟和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也不同於民主社會主義和其他改良社會主義。從經濟上看,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基礎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公有制為主體、按勞分配、共同富裕,就是科學社會主義根本原則的體現。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改革,我們黨根據我國生產力水平較低且不平衡、多層次的特點,逐漸形成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這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在這個制度基礎上,用市場經濟的方式配置資源、組織生產,從而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就是“中國特色”。從政治上看,社會主義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在我國是有機統一的。就政黨制度而言,既不是前蘇聯的“一黨制”,也不是西方的多黨制,而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此外,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在相關特殊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政策爭取實現國家完全統一的構想和實踐,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社會主義探索和發展的內涵。這些內容,都體現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在文化上,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奉行團隊精神價值觀,致力於打造國家“軟實力”,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特別注重保障人民民眾的文化權益。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又繼承傳統,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包容多樣。注重保障人民民眾的文化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