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讀為本讀思結合最佳化感悟心得體會

“以讀為本”即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提出的明確要求。在語文課堂中開展讀悟教學,正確引導,不僅符合新課程理念,也能培養個性化的人才。“讀悟式”閱讀教學模式,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讀”為主線,以疑促讀,以讀促思,讀思結合,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在“悟”中提高自己,認識自己,形成讀書的能力。

一篇好的課文,往往都飽含著作者濃厚的感情色彩,學生的情感活動能否和作者和課文中的藝術形象獲得和諧共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課文的感情朗讀來實現,要真正發揮讀中悟的激活作用。那么教學中怎樣做到以讀為本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朗讀的“量”要足。以我國幾千年的教育史為依據。以讀為本是繼承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經驗的精華,有“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諺語。可見,多讀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是個重要的途徑。讀的遍數多了,自然會了解它的意思。蜻蜓點水,沒有數量保證的讀,只能使讀流於形式,不能起到朗讀激活情感的作用。只有通過多次朗讀,才能使使學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表達出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圖,領悟課文的用詞、造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進而對文章的內容產生真切的感受。

二、讀悟式教學應通過情境創設、角色互換等手段營造生活化的學習場景,將學生內部積累與新的學習內容發生聯繫,讓學生的心靈走進課文、走進生活,在無拘無束的自然狀態下欣賞、體味祖國語言文字帶來的語言美、人文美、精神美……讓每一個個體都親歷學習過程,讓學生在精神放開、無拘無束的學習過程中,敢於去嘗試探索、樂於去交流展示,從而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並培養學生對課文語言文字的領悟能力,在不斷地學習生活中產生更多的感悟,積累更多的體驗。

三、做到讀思結合

邊讀邊想是最基本的讀書方法,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讀促思,以讀助思。講解課文時,讓學生反覆讀書,引導品詞、析句,聯繫段篇,感悟課文的主要內容。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語言表達之微妙,“讀了有思,思了有讀”才能入情入境。在讀文感悟的過程中,老師設計的問題應有目的,有層次,適時適當,恰到好處,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教給學生基本的思維原則和主要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當然,問題有時可以是教師點撥的,但更需要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有意識地將課文與先前的生活經驗、閱讀經驗聯繫起來,就能找到所學課文的異點,從而發現問題。有了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讀書,目標明確,就讀有所得,讀有所悟,達到大綱所要求的“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新課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課堂上,教師應做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引發學生的閱讀需要,激發學生讀課文的高漲熱情,帶動學生通過讀從而逐步深入地理解課文,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深入備課,吃透教材,採用“讀悟式” 閱讀教學模式,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讀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