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問課堂讀後感範文

很怕為了課堂教學質量,而把課堂教學當作生命中的一切,雖然這是一種教育理想,但卻是一種善意的固執,是一種並不值得稱讚的執著。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關於《叩問課堂》讀後感 ,歡迎閱讀,希望你喜歡。

叩問課堂讀後感

反覆閱讀周彬老師的《叩問課堂》一書,越讀越有味,越讀感觸越多。因為我發現書中提到的問題,自己在工作中也不止一次的想過,深思過。如:“莫把課堂當秀場”“為什麼學生不願意讀書?”……

“學生到底喜歡什麼樣的課堂?怎樣做一名合格的教師?”這是我讀書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這本書的封底有這樣一段話,似乎與我有“不謀而合”之處。“學生喜歡的課堂只有兩種:一是學生能夠真切地參與課堂,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越深,就越喜歡課堂;二是學生意識到課堂是‘自己的’課堂,學生對課堂的主人翁意識越濃,就越喜歡課堂。”

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地參與。我的理解是一方面是從行動上參與,不是走過場。小組交流,小組合作學習,一定是真正的合作,不是演戲給大家看,一定是有目的的,確實為學習而交流,去合作,不是為了合作而去合作。另一方面是思維上的參與。教師提的問題,能引起每個同學的思考,學生願意思考,不僅僅是幾個愛學習的同學在思考,不是為提問而提問。

課堂上,讓學生自己提問,針對文本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提出自己想不明白的問題,我想課堂上誰是主人?不問自明了。課堂上到底誰該向誰提問,這個問題,在我們的現實課堂上,一直是老師問,學生答。到底誰有不懂的問題呢?大家是否弄反了呢?

是啊,叩問我們的課堂,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深思。學生為什麼厭學?好生與差生,只是教師的一種觀念。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越讀這本書,越覺得慚愧。平日備課,只想怎樣教?這樣教效果如何?學生樂於接受嗎?這方面的問題“備”的太少!

“以學生主體”不僅僅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而應體現在課堂中的每一個細節。教師要為學生服務,無論是課堂還是課下。

老師們,我們不能隨波逐流,我們要從孩子健康成長出發,從孩子的未來出發,發揮教師的真正作用:傳道、授業、解惑也!

叩問課堂讀後感

打開網頁 ,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有關於周彬老師所著的 < 叩問課堂 > 的讀後感 。 可見周彬老師的教育理念正在影響著越來越多的教育者 , 我也很有幸拜讀了周彬老師的著作 , 也被 < 叩問課堂 > 里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吸引著 。

本書一共五輯,第一輯:莫把課堂當秀場。第二輯:讓學生學習走出迷失之境。第三輯: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進退之道。第四輯:課堂教學何以為師生共享。第五輯:考試成績究竟是誰的命根。在這五輯內容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一輯:莫把課堂當秀場和第五輯:考試成績究竟是誰的命根。

第一輯:莫把課堂當秀場。作者告訴我們:課堂對於教師而言,猶如人的臉面般光艷照人,如果僅從美化臉面上做文章,塗脂抹粉,而不顧及內在的品質,拋棄課堂背後的東西,就課堂論課堂,會漸行漸遠。我們應該跳出課堂看課堂,讓我們離課堂遠一點,就能把課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會消除對課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可見,我們不要把目光局限於課堂,一定要把目光放開放遠,從自身專業素養、外部條件等課堂外的巨觀認識上去理性思考,這樣也許你會對課堂教學問題認識得更深刻、更持久。

第五輯:考試成績究竟是誰的命根。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師的法寶。” ;“考試分數不僅僅是學生的命根,它還是教師的命根、學校的命根與家長的命根。正是考試分數主體多元化,考試分數功利化與教育教學眼前化等現象異化了當前的教育教學。”

我想:我們教師也許無力改變大環境,可我們完全有責任把我們自身做好。我們把精力給學生的時候,也留一部分精力給自己,多讀書,充實自己,提升自己。我們可以博覽群書,把世界上的好東西都吸收過來,以豐富自己的文化素養,奠基自己的文化底蘊;我們可以看教育方面的書,如兒童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書,能幫助我們走進孩子的心靈;我們可以看教學方面的書,如專家對課堂的點評、前沿的教學理論等。當今活躍在教壇上教學專家們的理念、實踐經驗應該說都是豐富、改進我們課堂教學的食糧。這樣,我們才能在成就一批一批學生的時候,也成就自己。我們自己的專業成長之樹才能枝繁葉茂,走出獨具風格的教學之路。

總之,這本書,耐人尋味,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開優質課堂教學之門的金鑰匙。這本書,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行動上必然給每一位教師帶來深刻的震撼和洗禮。

《叩問課堂》讀後感

關於教育的書實在是太多了,可是喜歡讀的好書實在是太少了,今天我讀到了一本好書《叩問課堂》,文章處處引人深思,充滿的理性的思考。也許很多語文老師會覺得太理性,其實中國的老師,尤其是我們國小老師缺少的不僅僅是讀書,更缺少的是理性的思考。剛讀了個開頭,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周老師在自序中說:如果遠離課堂,似乎就無法暢談教育;如果置身課堂,卻又無法直面教育。那么處於一線教師的我們,是把自己置身課堂,還是讓自己遠離課堂呢?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但在真實的課堂中,我們教師往往搶占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於是乎課堂變成了以教師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教得累,學生學的辛苦。教師付出多,而學生未必領情。教師要完成教的任務,學生未必能完成學的任務。

當我們埋怨學生笨的時候,其實我們並沒有去研究學生的內心世界,不是因為學生笨,而是因為學生根本沒有參與課堂。

課堂教學中,我們理應成為學生的幫手,但事實上我們沒有當好一個幫手。所謂幫手應該是在學生需要時,隨時出現在他們身邊。我們是配合學生,而不是要學生時時配合我們。我們應引導他們去思考,去完善,去充實,答案讓他們自己去找,結論讓他們自己去總結。

課堂充滿生命活力,什麼好的方法嗎?閱讀《叩問課堂》,似乎就能找到答案。周老師說:課堂不僅僅是教師的臉面,還是學生的臉面,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的臉面。正因為課堂有著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成為教師能否生存的決定性力量。為了讓課堂教學這張臉有生機,有活力,永葆青春亮麗,我們會想盡辦法去修飾打扮。但僅靠修飾是難以維持的。課堂教學也是如此,課堂教學真正的美是一種和諧美,是一種讓人回味的美。

課堂教學中,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是學生,我們把學生不僅僅當學生,我們要把學生當作我們的合作夥伴,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當成一個個充滿生機活力的獨立個體,引領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深入課堂,把課堂變成學生的樂園。

認真地研究課堂,我們會發現,課堂上教師付出越多,收效越低。課堂上,我們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表達,學生在課堂上是部分參與,還是全員參與,這將直接決定課堂上的效果。

跳出課堂看課堂,讓我們離課堂遠一點,再遠一點,我們就能把課堂看得更加清楚明白。

課堂教學對我們好象永遠都是一個謎,只有不斷走進課堂,研究課堂,不斷去發現問題,直面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同時,又不得不作為一個旁觀者,去審視課堂,思考課堂,方能揭開課堂教學的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