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讀後感 - “宇宙是一座黑暗森林”

誰是劉慈欣?不關注科幻作品的人或許一次也沒有聽過他的名字。或許聽過,隱約覺得在某些新聞報導的不甚醒目的位置上提到過這個名字獲得了某個不知名的科幻作品獎。

但是你若是看科幻,就會知道劉慈欣為默默無聞的中國科幻創造了多少神跡,中文科幻作品曾經作為世界科幻文學中只能算是默默無聞的一分子,卻因為劉慈欣的《地球往事三部曲》的第一部《三體》的橫空出世,一舉奪得世界科幻的最高獎“雨果獎”的最佳長篇小說獎。

劉慈欣在《地球往事》三部曲中構建的最讓我心驚動魄的內容,在三部曲的第二部《黑暗森林》之中,就叫做黑暗森林法則。

有些人說,如果沒有黑暗森林法則的提出,這個三部曲最多只能算是一個文筆比較優秀,刻畫人物相對粗糙,思維和推理有某些瑕疵的科幻作品。可是這個體系的提出,讓這個許多科幻作品都圍繞的主題“外星人”變得與眾不同,更有甚者,有些科幻愛好者說,真切地感受到了書中主人公的恐懼,讓他們不再敢於面對頭頂的星空,這片璀璨的星幕開始變得令人噤若寒蟬,不敢正視。

那么,這個體系是如何提出的呢?這要回溯一下《地球往事》的故事線:

故事從中國的文革時期開始,中國在文革時成立的一個探索地外生命的信號發射塔,一次偶然的嘗試下完成了一次星際通訊,雙方的交流卻引發了三體世界(因為這個地外文明所在星系的恆星有三個,互相在做無規律的三體運動因此得名)對地球的入侵,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之間三百多年的恩怨由此開始。

因為在科學技術上的差距,地球文明並不能夠在三體文明的對決之中占到太大優勢,不過很快地球文明發現了三體文明極其害怕的一位科學家:來自中國的羅輯,三體文明依靠在地球上的信仰組織ETO策劃了許多次針對他的刺殺行動。羅輯作為重要的主人公之一,逐漸發現了自己所掌握的對抗三體文明的密碼——一種被他稱作“宇宙社會學”的理論,最終在休養的別墅邊的冰湖上發現了對於宇宙文明來說最基礎的法則:黑暗森林法則。

在介紹之前,首先要說明宇宙社會學的兩個基本公理和兩個重要名詞。首先是兩個可以說是不證自明的公理: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在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基本保持不變。這兩個公理是法則的基礎,只要略有社會常識的人都能看出,把這兩個公理放在人類文明的任何一個階段去驗證,都可以說是無懈可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