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效益農業專項資金管理實施細則

第七條  縣上對所有農業專項貼息資金進行整合,統籌安排用於發展現代農業、農業擔保、“三權”抵押等貸款貼息。縣本級預算安排資金中用於企業、合作社、大戶的貼息按“切塊安排、總額控制、部門會審、比例限制”的原則進行貼息,以基準利率為標準確定貼息貼費比例,貼息貼費總額不得超過縣上預安排指標(市級及市級以上另有規定除外)。符合市級農業專項貼息資金申報條件的農(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民合作組織(協會),按《市財政農業專項貼息資金管理辦法》和《市財政農業專項貼息資金補充管理辦法》規定的貼息辦法、申報程式申請市級農業專項貼息資金,由縣級行業主管部門負責收集、審核,並按產業類別匯總,送縣財政局審定後,上報市財政局申請市級農業專項貼息資金。對實施的項目在建設地和縣級媒體公示,時間不少於7天,內容包括:建設內容、建設規模、補助對象、補助標準、補助金額等。

第五章  項目驗收

第八條  各鄉鎮和有關部門應嚴格按審查備案的項目實施方案組織實施,不得擅自調整變更。確需調整變更的,按本辦法第四條重新申報審查備案。項目承建單位應加強專項資金的日常管理,項目完成後,及時向縣級行業主管部門提出驗收申請,並提供相關驗收書面材料。各行業主管部門會同縣財政局、縣農委組織驗收。需市級驗收的項目,由縣級行業主管部門會同縣財政局以正式檔案向市級提出驗收申請。對市、縣驗收中提出的整改內容,整改後仍不合格的,由縣監察局牽頭組織縣級行業主管部門、縣財政局追回相關項目資金,造成的損失由項目實施單位承擔,同時對該實施單位今後不再安排任何財政補助資金。

第六章  資金撥付

第九條  專項資金根據財政資金管理規定,採取集中報賬、直接補貼、先建後補、以獎代補、貸款貼息貼費等方式兌現補助,具體程式為:

(一)專項資金補助:嚴格實行4.4.2比例撥付資金,即:項目實施單位完成項目建設進度50%以上後,填寫xxx縣現代農業專項資金撥款審批表並附項目實施方案,報項目主管部門簽注意見、縣農委審核、縣財政局覆核,經縣政府分管領導審批後預撥40%的項目啟動資金,項目工程進度完成達80%以上,經項目主管部門確認,按審批程式撥付40%項目進度資金,項目完工驗收合格後撥付20%的資金(對項目投資規模較大的項目需預留10%的質量保證金)。

(二)貸款貼息:貸款3萬元以下的農戶,由農戶申請貼息,銀行提供依據,鄉鎮會同主管部門審查,銀行兌現;企業、農民合作社(協會)、大戶貸款按相應管理辦法執行。申報上年的貼息時間為次年的3月份;同一筆貸款享受財政貼息不能超過三年(原則上連續申報)。

第七章  資金監管

第十條  申請生產補助和貼息補助的單位或個人不得多頭或變相多頭申報,一經發現一律取消。對弄虛作假、騙取和套取補助或貼息資金的,收回全部資金,3年內取消補助或貼息資金申報資格。

第十一條  各鄉鎮和有關部門兌付資金不得突破財政下達的年度切塊資金計畫控制數,縣本級預算安排資金當年年末未使用部份不結轉。縣級主管部門(縣財政局配合)對項目實施過程不少於兩次檢查,並形成書面記錄備查。項目年度工作結束後,縣級各行業主管部門與縣財政局在切塊控制額度內進行結算。使用專項資金屬政府採購範圍的,必須按政府採購程式進行採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