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校園工作總結:培養讀書習慣 營造書香校園

書香校園工作總結:培養讀書習慣 營造書香校園

閱讀過“蘇”的人不難發現,在書中的許多篇章里,他一直將教師和學生的閱讀擺在學校所有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他在許多文字中都反覆提到過閱讀的重要性。這也是書中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他認為,學校教育的缺點之一,就是沒有那種占據學生的全部理智和心靈的真正閱讀。沒有這樣的閱讀,學生就沒有學習的願望,他們的精神世界就會變得狹窄和貧乏。

閱讀對一個人、一所學校來說真的有如此重要、神奇嗎?對於這一點,我想很多同行朋友現在,以及今後都將難免心存疑問。因為在很多教師眼裡,無論對於教師或學生,讀書並不是一件十分緊要的事,而毫無疑問的是——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當然,他們可以輕易找到這樣的理由,比如,有些學生雖然不讀書,仍然成績優異,有很多所謂的“名師”、“專家”,其實也並不怎么讀書,或者忙得沒有時間讀書。對此,“蘇”當然並不否認,他在書中寫道:一個人很可能以優異的成績從中學畢業,但是卻完全不懂得什麼是智力生活,完全沒有體驗過閱讀和思考這種人類的巨大喜悅。近些年來,學校造就的那些“高分低德”的學生屢屢上演的悲劇告訴我們,一個個成績優異的學生卻很可能是冷漠兇殘的搶劫犯、殺人犯。這些令人痛心的事例難道還不足以引起我們的反思?對此,我們同樣可以從“蘇”看似聳人聽聞的話語中得到提醒,“由於學生在上學的年代裡智力興趣很貧乏,所以造成他們在中學畢業後的精神生活的狹窄和內心的空虛,而這些正是青少年當中發生許多不健康現象的最主要的原因。”

這位全校擁有最多個人藏書兼文學老師的校長在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個歷史教師上了一堂成功的公開課之後,當鄰校的老師請教他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堂課時,他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不過,對這堂課的直接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的時間。對於這樣看似有些故弄玄虛的回答,我們應當怎么來理解呢,也許我們可以從蘇的文字中得到更為明確的答案: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功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知識的大海。對於每天花掉許多的時間用來讀書充電,也許很多老師並不反對,然而我們常常會聽到類似這樣的抱怨:讀書當然是好事,問題是,每天除了上課、備課,批改作業,參加各類學習研訓等,哪還有多少空閒的時間用來讀書呢?關於學校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首先,學校要真正設身處地地為教師著想,努力使老師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切實減輕教師們的工作負擔。其次,擺脫功利性的讀書,努力營造讀書的氛圍,培養閱讀的興趣,對於自己興趣的事,每個人才會自覺地想方設法去擠出時間。最後,學校能夠讓教師們真正意識到:從本質上來說,只有不間斷地讀書學習才能擁有更多空閒的時間。因為只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技巧,才能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應付自如,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功”,就像“蘇”反覆強調的,通過年復一年的學習,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知識的海洋就會變得越來越小。

因為有了以上認識,[蓮 山~課件]這個學期,經過慎重的考慮,學校特意從有限的經費中撥出一點資金,用以購買並送給每個老師一本書——《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我在每本書的扉頁上寫下這樣一句話:我美麗,因為我是讀書人,做有思想的教師。因為我認為,真正的閱讀,可以教給一個人怎樣進行思考,而所謂讀書的收穫首先更多的是給人帶來思想上、精神上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帶來的喜悅。反之,如果閱讀不能讓人體驗到一點,那便談不上真正的閱讀。此外,我們還讓每個老師這句話下面簽上了自己的名字,表明這是大家用以集體閱讀或曾經一起讀過的一本書。我多么希望,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形式,在這個讀書空氣日漸稀薄的今天,激起老師們自發閱讀和學習的願望。如果哪一個老師能夠因此從中得到一點學習的啟發或工作上的收穫,我將為此感到高興,那么,我們的付出也將是值得的。

為了強調書籍對產生的巨大精神力量,“蘇”將其學校的圖書閱覽室命名為“思考之室”。他在專門介紹的文章中寫道:“我努力做到使每一個少年都有一本心愛的書,使他反覆閱讀、思考這本書。”“當少年在思考之室里讀過幾本書而體驗到認識的樂趣以後,他才會在家裡看書。”“使我感到高興的是,思考之室成了一個豐富的精神生活的策源地。”他在書中深情地回憶起這樣一件事:他向學生介紹了一本書後,他滿懷期待地在“思考之室”等著,後來興奮地看到第一個打開這本書的女孩一連好幾天都離不開這本書,甚至忘記了要參加文藝小組,看誰打開這本書,圖書室開放。他激動地寫道:沒有必要向這孩子提醒參加活動的事,不要打斷正在激動她的心靈的思想和情感的潮流,因為她的內心正在進行著緊張的思考,在認識世界和自己……一個在一所學校連續工作了三十幾年的校長,就是這樣,始終懷著一顆敏感的心,數十年如一日悉心呵護著學生的心靈世界,他始終堅信書籍能帶來不可言傳的教育力量,並用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教育信仰。有一句話說得好,教師關注學生哪一方面,便能使學生在這一方面有所收穫。只有在學生心裡播下讀書的種子,才能使讀書真正成為學生精神成長和思想成熟的源泉。